其實,這幾家店的前身都是台中的「嘉義鹹米糕」。1970年李垂欣在故鄉嘉義的小吃攤學來,再與母親李柯粉到台中開設小吃店;同年,哥哥李東原跟進,並在台北開店。
【紛爭後的吃七碗】兄弟夫妻到底各幾碗? 一張圖看懂
許多人聽到「呷七碗油飯」、「吃七碗米糕」、「甲八碗米糕」,都會覺得霧煞煞,到底它們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究竟哪一碗是哪一碗?誰又擁有哪幾碗?
李垂欣說:「最早哥哥到台北也是用『嘉義鹹米糕』為名,他剛開業那幾天,我還北上幫他張羅。」兄弟倆為了打響名號,親自挑戰極限,「當時我在台中的生意已經穩定,但哥哥在台北知名度不夠,他認為應該有些不一樣的方式吸引人,才決定打出『打出一口氣吃七碗免費』的方式。」
為何是七碗而不是十碗?當時親自試吃的李東原說,第七碗剛好落在吃得下和吃不下的『坎站』,「如果訂的是二十碗,那客人就不會想挑戰了,自然是要訂在有點難度又不是完全不可能的範圍。」果然,此舉讓他在台北打響名氣,他也登記擁有「呷七碗」「吃七碗」的商標,沒幾年連先賣米糕的弟弟都改用「呷七碗」當店名。
後來為了區隔,兄弟協議哥哥用「呷七碗」,產品以彌月油飯和代工為主、弟弟用「吃七碗」,產品維持小吃店的米糕肉羹;新竹以北生意給哥哥、以南給弟弟。生意巔峰時,哥哥的「呷七碗」可創四億元年營收,弟弟的「吃七碗」也有2000萬元年營收。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