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壯漢 曾開健身房月收5千萬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黃銘誠自腰傷退伍後,一直有健身習慣,因此創辦伊士邦健身俱樂部。(黃銘誠提供)
黃銘誠自腰傷退伍後,一直有健身習慣,因此創辦伊士邦健身俱樂部。(黃銘誠提供)
哈肯舖老闆黃銘誠在家中排行老么,是家中最不愛讀書的孩子,光高中就念了6所學校,英文總是考0分,數學倒是常拿100分,「年少時期愛玩又會打群架,雖不至於幹出甚麼壞事,但畢業後也沒再升學。」
退伍後黃銘誠因腰傷休養半年,被安排到父親開的建設公司上班,從監工做起,4年後已可獨力企劃專案,「選地、規劃、訂價都是我做。」這段經歷,幫助他日後創哈肯舖選店,「門市找點不會全是大馬路的蛋黃區,像伊通街的店,也能做到南京東路人潮的業績。」
1993年,房市正值不景氣,建設公司收掉後,黃銘誠和家人投資他一直感興趣的健身事業,投入3,000萬元在台南創立1,000坪「伊士邦」健身俱樂部。當時黃銘誠擔任副總,分店開到高雄,經營得不錯,黃銘誠的姊姊黃淑珠與統一創辦人高清愿是鄰居,加上統一健身俱樂部當時虧錢,於是統一注資伊士邦,股權各半,全盛時期全台共7間店,1個月業績最高5,000萬元。
黃銘誠(右)創哈肯舖前,曾歷經2年沒有工作,太太楊郁雯(左)全力支持。
2006年統一希望大規模擴展,提議黃銘誠家族增資,他感嘆:「我們全部家當拿出來都不夠錢啊!」後來統一買下黃銘誠家族股權,42歲時,他重新站在事業的交叉口。
黃銘誠太太楊郁雯回憶當時,2人思考過各種創業可能,她引用聖經的典故:「以色列人出埃及,在曠野40年,才進入迦南。那2年就是我們人生中的曠野,在曠野中是沒有方向的。」學過飯糰、手工蛋捲,評估市場競爭力後,黃銘誠決定投入自己早餐常吃的歐式麵包,因為健身後,他控制飲食,幾乎不碰高糖、高油的麵包。
「我做的事都跟興趣有關係,那個年代台灣歐式麵包都是外來品牌,像東客或溫德,在本土麵包店我吃不到想要的歐包,所以才想鑽研。」但歐式麵包非當時烘焙市場主流,除了需培養老麵,製作時間多台式麵包1倍,也無法預做冷凍麵糰,等於不能大量製作。
黃銘誠到處學做麵包1年半,甚至飛到法國上課,找店面半年,家中2年沒收入,但他語氣非常堅定,「我對麵包的了解沒有100%,我就不開店。」楊郁雯了解先生不做沒把握的事,輕嘆口氣笑說:「也會慌張啊!那2年就是吃老本,但他說只能前進,不能後退,我們不是要開一家店,是開一家至少80%可以成功的店。」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