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在50年代剛剛開放,那時候台灣基礎建設開始,我們公司才做電烤箱。」在那之前台灣也沒有麵包,烘焙業烤的是餅,「不管嫁娶、伴手禮都需要餅啊!」
【勞斯萊斯烤箱番外篇】烤箱曾跟房子一樣貴 送貨還要看日子
踏入中部電機就像是走進時光隧道,不只建物已經40年,連牆上的日曆都是需要每天手動貼上的萬年曆。踏進展示間,看著那些充滿歷史感的舊物,聽總經理黃正仲告訴我們1950年代關於台灣烘焙的那些事。
那時候黃正仲的爺爺黃慶拼湊出台灣第一台電烤爐,說是拼湊一點也不誇張,指著一旁造型復古的機器,「那一台是目前可以找回來最早的一台。我爺爺1963年、二次大戰結束時做的,零件都是去高雄港買軍船、飛機上拆下來的。有時候款式不太一樣、零件有大有小。」但可不能隨便,「我們家烤箱都是老師傅手工打造,那時候二十幾個員工一個月只能產出3、4台。有圓角的地方都是用手去敲的。」
古早時候餅店的要求也很有趣,不像現在有固定機型,尺寸也可以客製化,「餅店老闆很傳統,靠文公尺,一定要紅字才可以。進烤箱的時間也很重要,吉日、吉時、吉位。因為買一台烤箱可以買一間鄉下的房子。」爺爺的想法這是生財器具,堅固耐用是一定要的。「這台烤箱插上電還是能烤,只是現在找不到師傅會使用。」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