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早年永康商圈以永康公園為核心,杜漢琛的攤子在巷內,剛開店時,一天根本賣不到幾碗。為了多賺點錢,鄭曼蕙說:「我們擺到半夜1、2點,看到路上還有人,燈都不捨得熄掉,你還是希望他看過來。」
【難民賣家鄉味4】原本生意平平 算命改名後現有4家分店
1980年,杜漢琛決定創業賣起越南河粉,但他不敢躁進,先找朋友來家裡試吃,獲得肯定後才向住家附近、永康街上一家皮鞋店承租店口的人行道擺攤,一開始取名「老友記」。
杜漢琛通常在上班前備好材料,中午鄭曼蕙衣服店收攤後,直接推攤車叫賣,他下班再趕來接手。初期,只賣餛飩河粉與雞絲河粉,一碗要價20元。
「剛開始賣河粉,台灣接受的人不是很多,但我認為以後一定好,因為吃過的人都會回來。」老友記的回頭客多,逐漸培養出不少老主顧。一位懂算命的老客人建議他把店名改為誠記,「他說包你以後會很好。」而改名後誠記的生意果然蒸蒸日上,4張椅子的攤車根本坐不下,他向房東承租整個店面,很快地又在對面另開了分店。
杜漢琛的3個兒子從小就在店裡幫忙,但擺攤的日子苦,更無假日可言,杜與方的哥哥們在外發展,無意回家上班。15歲被送到英國攻讀飯店管理的杜與方,原本也很排斥,最後,父親一句:「一個東方人在白人社會裡,能混出什麼名堂?」才打動他。
杜與方解釋:「不是說種族歧視,可是遇到升遷時,藍眼睛、金頭髮的人絕對是經理,你不會是被選中的那一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