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歲的潘玫燕今年到台灣大學讀EMBA在職進修班,年資31年的她,到學校上課像是進入新世界,一切都很新奇,講起會計損益表看得更懂,又學到管理思維,還與同學們一起參加跑步社,晚上相約跑5K(5公里),她雙眼發光,直說自己視野不一樣了,「護理領域可以再精進,現在最夯的是護理人力不夠,職場怎麼優化?怎麼留住護理人員?我感覺可以從老師身上,跟各個領域作交流,學到一些東西。」
潘玫燕(右)與護理師們討論病人的住院情況。走廊上掛著「感控先鋒、防疫典範」的匾額,3台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HFNC)是現任101董座賈永婕在疫情時捐贈的救命神器。潘玫燕回憶,疫情最緊繃時,整層樓共70床滿載,有些病房甚至住著一家老小。穿上兔寶寶隔離裝的護理師們,「汗濕了又乾,乾了又濕,大家都沒有停過。」作為護理長,她不斷傳送醫療物資給同事,也穿著隔離衣為70床病人送餐。「記得最可怕的,是急診救護車的司機確診,救護車開不了,病人還是一直接不完,其實那時候我們很怕,心理壓力很大,如果台大醫院都撐不住,那其他醫院怎麼辦?」
那時作為COVID-19專責病房護理長的她,每天早上6點上班,晚上11點才離開。她有2個孩子,都成年了,家中不需要她操心,而丈夫是空軍中校退伍軍人,視保家衛國為榮譽,非常支持她專注在疫情前線。聊到疫情第3年,同事們陸續確診,她說當時印象深刻的,是確診同事為了減輕大家的工作負擔,住院時自己抽血、打針、吃藥,康復後又立刻回到崗位。潘玫燕語氣充滿欽佩與感謝,談到自己也確診時,語氣又變得強悍,「我那時候有點賭氣你知道嗎?因為太多事情要做了。」
她住院是把電腦、排班表都搬進病房,吞了退燒藥後繼續辦公。問她怎不順便放假、調養身體?潘玫燕笑說那時大腦高速運轉,想的全是如何維持病房運作,又笑說:「其實再怎麼樣都比上班好,有躺在病床上,就感覺自己有休息到了。」
COVID-19疫情時期,穿上隔離衣的潘玫燕。(潘玫燕提供)她講話速度好快,訪談才20分鐘,她從台灣第2例、台大醫院第一例收治的確診病人是來自武漢的觀光客大媽講起,聊到第一波疫情13位病人全數康復,再談到確診病例大增,隔離的病人過世,護理師用視訊讓家屬做最後告別。忍不住問她從以前講話就這麼快嗎?「我是外科出身。」她頓了頓,聲音放緩,笑說:「需要慢的時候,我也可以很慢。」
潘玫燕在台北長大,爺爺與父親都是西裝師傅。她排行老么,從小家裡很疼她,「我被疼到都不會煮飯」。她有美術天分,但西裝店逐漸沒落,父親賺得不多,小時候學費還得跟爺爺拿,因此她沒打算學做西裝。讀護校當護理師的原因,是當年護理師一進醫院工作薪水就有5萬元。
疫情發生時由於醫療環境緊繃,曾爆發護理師離職潮,而疫情後由於百業復甦,又引發一波離職潮。「不曉得你相不相信,我的(單位)離職率是零。」潘玫燕自信地說。她表示,僅有一位護理師被網羅到衛福部疫災應變組,從院聘護理師升為公職人員。
護理長帶人要帶心,需要懂領導,也需要溝通技巧。潘玫燕個性親切而爽朗,她說溝通技巧不是很會講話而已,「你的關懷要讓對方能感受到。」她說自己與護理師們互動都像家人、朋友,有時一見面就注意到對方不對勁,「他們會跟我講家裡的事,每一位護理師都有他的獨特性、家庭背景。」有同事家中經濟困難,就多排收入較高的大夜班;有同事求表現,很需要認同感;也有同事刻意躲避護理長,怕被叫去做事。「要針對他們的特性,滿足他們的需求,最重要的,是讓對方感覺到你有誠意處理事情。」
「你要讓護理師發現自己在專業裡的角色與價值。」她舉例,護理師幫病人倒小便,看似在做非專業的勞務,卻也是了解病人狀況的機會,「你順便看一下尿液的顏色與質量是不是有問題,確認喝水量夠不夠?這就回歸到你的專業價值。」
談到護理師離職問題,潘玫燕認為,工時長是一個原因。除此之外,她認為護病比應該入法。雖然台大醫院遵循護病比,但因為沒有入法,不是所有醫院都遵守,而關於加班費,台大醫院以「分鐘」計算,這些是許多醫院做不到的。她直言,台大醫院的護理師薪水雖然較高,但因為治療難度高、複雜度高的病人會往台大醫院送,護理師們的壓力也大,必須具備高抗壓性。
她很鼓勵護理師們將醫療案例寫成報告,「我們護理師在國內外的報告發表,至少40篇。」每有研討會或是競賽,她都帶著護理師們參加,「不用想著得獎,參加一定會有參加獎,或者佳作,以後晉升時資歷就有佐證資料。」也因此,團隊獲獎連連,去年獲得「國家醫療品質獎傑出醫療組鑽石獎」,更獲得慈月基金會舉辦的「南丁格爾團隊銀獎」。
團隊有積極向上的心,很棒,但潘玫燕有個困擾。「年輕人都在半夜寫作業,每次凌晨3、4點,忽然寄專案或個案給我,傳LINE跟我說『麻煩護理長改。』」潘玫燕邊笑邊苦惱地說,後來她請女兒幫忙,現在一過晚上12點,手機就進入勿擾模式了。
謝秀祝小檔案
- 年資:32年
- 學歷:台北護理學院碩士
- 現職:北護分院護理部主任
謝秀祝今年從血液腫瘤科病房升為北護分院護理部主任。24年前,謝秀祝曾想過要離職。那一年她生大女兒,還是護理師的她,想著是不是轉做行政或當校園護理師,擔任銀行經理的丈夫知道她喜歡臨床工作,支持她繼續做,「所以我都跟同事說,挑對老公很重要。」那時,因一位護理長生病,剛做完月子的她被升為外科病房的代理護理長,「沒有交接、沒有指導,突然就把位子交給我,是臨危受命。」她說壓力真的很大,之後又碰到SARS,「因為驚嚇程度太高,一次走掉3位護理師,面臨人力突然短缺。」
57歲的謝秀祝,加上在彰化基督教醫院、國泰醫院的資歷,已經工作35年了。之前是台大醫院血液腫瘤科護理長的她,今年曾想過是不是退休?還沒想清楚,就被升為台大醫院北護分院護理部主任。
謝秀祝(左2)巡視病房時,與多位護理師討論護理概況。她的辦公室放著一盆盆祝賀花籃,桌上擺著一疊又一疊護理師們寫給她的感謝卡片。談到離開原本單位,她說自己當了24年護理長,以前調動科別時,曾跟一群護理師哭得唏哩嘩啦,「我這次就告訴她們歡送我要開開心心的,現場還是有人掉眼淚,我就一直深呼吸。」
談到培養新人,謝秀祝提起自己曾把一位護理師帶到能獨當一面。這位新人個性膽小,學東西很慢,「但我看到她謹慎的特質。」在過去,這位護理師可能因為跟不上節奏而不被留用,但在護理師離職率高的現在,個性特質反而成了重要考量。
謝秀祝擔任血液腫瘤科病房護理長時,離職率很低,「新人一進來,我就開始規劃他的職業生涯,第一年完成N1,第二年完成N2。」護理師的專業能力分五個階層,從N、N1一路到N4,過程需要發表醫療報告通過審核,對護理師的職涯、薪水至關重要,可從院聘護理師升為公職護理師。謝秀祝認為,護理師疲憊下班後,仍願意寫報告,護理長的陪伴很重要。
她說話語調甜美而慧黠,很能令人放鬆,她常用「可造之材、有潛力、有能力」的話語做鼓勵。越高階的報告難度越高,「如果護理長沒有認真地個別指導,同仁很容易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也因此她常跟護理師們面談,訂長期計畫、聊寫作方向,按年按月地進行。謝秀祝說,她不是以成果為導向,「我是以幫助護理師成長為導向,所以很有趣,當我成就他們的時候,我也間接地被成就。」
談到有些護理師缺乏動力,謝秀祝認為,其實護理師們都很有心,只是沒自信,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寫報告,「他需要你給予勇氣跟技巧。」對謝秀祝來說,這類型的同事反而更值得帶。她舉例,曾有一位資深護理師,在同事間不被看好,也不認為自己有能力寫報告,但她仍花費時間心力陪伴,「坦白說她的報告最後全部被我改過一遍,但至少完成了,知道個案是這樣寫出來的,隔年她就升公職護理師了。」而把一位不被看好的人帶起來,也能激勵整個團隊,「其他護理師就會主動說:『我也要寫!』」
謝秀祝是高雄美濃人,國中畢業後原本想讀商專,報名費都繳了,由於她剛出生時曾經瀕死,成長過程體質容易過敏,又有眩暈症,父母希望體弱的她學醫照顧自己,因此後來讀了護理。30年前護理師入職場,由於薪水不錯、工作穩定,加上從業人員多,醫院可以大量淘汰護理師,目前是反過來,「現在我們是用最大的包容性,讓新人留下來。」
謝秀祝分析,護理師的離職率在入行第1年最高,多在3個月進入撞牆期,主要原因是不適應環境。謝秀祝說,病人的病況複雜,專業挑戰性高,以及團隊成員、支援系統、學長姐教學技巧,都對護理師的離職率帶來影響。護理長作為管理病房的靈魂人物,與護理師的留任率有很大的相關性。
謝秀祝的興趣是運動,放假時常騎著公路車上陽明山。(謝秀祝提供)許多護理師家庭背景不錯,「有時候父母會說太辛苦不要做了,爸爸媽媽養你。」另一個原因,是還不熟悉職場、專業能力還不夠時,「要不overtime蠻難的,當你每天overtime二到三小時,就算給加班費,也未必撐得下去。」也因此,新人護理師剛入行的前三個月,護理長若能給予照顧與體諒,就可以降低離職率。
護理長要當下屬的職涯規劃師,有時,還得扮演心靈導師,解答人生疑難,「這很考驗護理長的智慧。」曾有一位護理師,新人時期就發生適應障礙、失眠,謝秀祝為這位同事安排心理諮商,「她需要會談我跟她會談,她想抱怨我給她抱怨,她困惑的時候我幫她解惑。」後來,這位同事做了12年之久。「護理長跟同仁建立信任關係很重要,當護理師願意跟你討論工作、生活上的事,你才能夠幫助到他。」
然而,也有難以慰留的情況。護理師生孩子請育嬰假,後續又為照顧孩子而決定離職,「這種情況就沒有改變的空間,我培育好幾個能當護理長的人才,可是最後她們都因為這個因素離職,我也不能勉強。」謝秀祝語氣顯得有點遺憾,「很心痛呀,很可惜,都是明日之星。」
鄭慧萍小檔案
- 年資:31年
- 學歷: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護理資訊研究所
- 現職:一般、胸腔外科及創傷外科病房護理長
擔任外科病房護理長,鄭慧萍營造友善職場氛圍,有效降低離職率。52歲的鄭慧萍,領口的證件夾上,夾著一個笑臉徽章。聽我們問起,她笑說自己的興趣是編織,喜歡手作物。前年國際護士節時,她上網買了許多微笑的小配件,又親手寫小卡片,分送單位中每一位護理師表達感謝。也因此,觀察一般外科病房,時不時能看到護理師身上別著可愛的笑臉配件,或者小玩偶。「疫情後,護理師戴口罩,病人比較看不到表情,有這些小笑臉,病人會感到親切。」而因此露出微笑的病人,也會讓護理師們工作時心情好上不少,是正向的循環。
鄭慧萍是宜蘭人,父親是南方澳的船長。她國中畢業時,第一志願是實踐家專的家政科,在婦女權益、女性自主意識還未抬頭的年代,這個科系被視為好媳婦、好太太的搖籃,熱門程度比護專還要高。由於分數差一點,沒能考上家政科,鄭慧萍選擇讀護專,畢業後進入台大醫院當小兒外科的護理師。
她回憶,16年前升任護理長時,懷孕5個月,是雙胞胎,因為發生宮縮,醫生建議住院,「我安胎2個月,做完月子就開始上班了。」那時候育嬰假觀念不普遍,她上班之外,還去讀研究所,加上顧孩子,每天只睡3個小時。那是非常辛苦的一段時間,之所以能堅持下去,是因為在傳產工作的丈夫支持,「家裡的長輩認為我能當台大醫院護理長是很榮耀的事,所以很願意搭把手,這讓我感覺自己很幸福。」
談到護理師爆發離職潮,鄭慧萍提起前年,她曾一天收到10封信,「有9封是離職信。」除此之外,「10個新人有8個要走。」對護理長來說,這是最大的惡夢。她坦言,那時內心極為挫折,「你會懷疑自己帶領的方式有問題。」她一臉壓力很大的苦笑。
在一般外科病房,護理師面對的病況非常複雜,住院開刀的病人分屬不同的科別,有消化道、胃、甲狀腺、腸道、心臟、胸腔、肺,另有重大創傷如腦部外傷、骨折。「所以這個病房的護理師需要很全面的能力,從頭到腳都要會,才有能力去照顧病人,比較辛苦。」鄭慧萍說。
為讓護理師們交接順暢,降低醫病衝突,鄭慧萍力求掌握每位病人的情況。鄭慧萍說話內斂、柔和,她認為,當護理長必須身段夠軟、八面玲瓏,「要外圓內方,外在很圓滑,內在保持原則。」醫生跟病人吵架,或者護理師遇到無法解決的難題,都得由護理長出面,「我們護理長們會開玩笑,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是脖子伸出去被砍的那一個。」她露出調皮的表情。
她回憶,為了降低離職率,她天天找護理師們聊天找原因。病人複雜度是一個,另一個原因是「學姐很凶」。鄭慧萍分析,由於年輕與資深護理師的家庭背景與教育養成不同,在職場形成世代差距,「我們小時候,學姐也很凶,被罵了我們就改,像小媳婦一樣。現在的孩子沒辦法這樣帶。學姐凶,你要說她錯嗎?也很難講,要看case。」
學姐的凶,一個原因來自照護標準高、做事嚴謹。「她們比較不瞭解現在的孩子已經不像我們以前那樣耐操,經得起罵。現在的孩子只要一受挫,就不太願意往下走。」另一個原因,則在於護理師因為輪3班,「前一班的人沒做好,下一班的人就得承接,新人做白班,照護的個案數比較少,接晚班的資深學姐要照護的個案是新人的2倍。」當新人沒把工作做好,交接後,學姐的工作量增加,壓力變大,「情緒上也很難對新人和顏悅色。」
面對這一環扣一環的狀態,鄭慧萍常常變成夾心餅乾。她為年輕人說話,學姐們覺得她不挺自己。為此,她透過調整工作型態,讓職場年輕化來解決世代差異。同時,她也力求掌握每一床病人的狀況,試著在衝突發生前就解決。最後,離職率成功降低,新人的留任率也提高。
過去護理師多,新進護理師若專業能力跟不上就淘汰,但現在「我們不能把護理標準降低,只能讓她們達到標準的時間再拉長。」鄭慧萍認為,專業能訓練培養,現在判斷一位護理師是否適任,主要看品性。「誠信原則一定要夠,願意付出、願意努力,這樣子就OK了。」鄭慧萍說,年資較長的護理師,離職大多是因為家庭因素,輪3班的工作型態並不容易照顧孩子。另一個原因是生涯規劃,許多護理師工作3到4年後,又進修讀書或出國遊學,也有不少是因工作壓力而選擇到別的醫療相關機構,例如月子中心,薪水比在醫院工作更高。
鄭慧萍的辦公室有一面照片牆,貼著歷年與護理師的合照外,也有她年輕時的照片。談到護理師在外科病房接受訓練的優勢,鄭慧萍說,由於病人開刀後,需要監測各項數值、檢查變化,當病人生命徵象改變,就必須快速因應、通報醫師,這過程護理師能學到批判性思考跟決策能力。「對於未來到ICU(加護病房)或是更進階的專科護理師,都是很好的專業能力培養過程。雖然適應上比其他科別辛苦,但只要通過試煉,未來路很寬廣。」許多外科病房出身的護理師,由於具備相關經驗,在國外當護理師也有優勢。國外護理師的薪水,是台灣的3倍。「6年前就有一位同事出國遊學,在那裡工作,還找到了老公。」鄭慧萍說。
拍照時,聊到畢業季,即將有新人進來,鄭慧萍感謝很多新人願意選擇台大醫院,另一方面也倍感壓力,因為要面對留下新進護理師的挑戰。她提起剛升任護理長時,副主任問她一個問題:「妳想成為什麼樣的護理長?」當時的答案,至今沒變,「我希望成為一個護理師同仁能夠信任,並且依賴的角色。」鄭慧萍堅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