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6歲的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坐在剛裝潢好的新宅裡接受採訪,「2011年我太太到宜蘭的佛光大學攻讀EMBA,從此喜歡上宜蘭。」彭懷恩笑談,65歲至75歲是退休黃金年齡,而正值這段黃金期的他,因為還有兼課教書,現在他和太太鄭台芬每週往返深坑住家和宜蘭這間退休宅。
【上流老人理財攻略】56歲背債2300萬元 他翻轉下流老人命運的方法是...

3年前日本社會學者藤田孝典著作《下流老人》,引起廣大迴響,自此出現大量探討老後破產的聲音。沒人希望淪為下流老人,而翻轉下流老人命運的方法,不妨學學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精打退休算盤的態度和方法。
不過,聊起退休財務安排,他搖頭苦笑,「為了供2個兒子到國外念書,10年前我還揹債2,300萬元!」56歲時的彭懷恩,一度有淪為下流老人的可能。眼看退休日子逼近,彭懷恩開始整理財務並還債,所幸他手上有房產,「那時候的做法,是先將台北市青島東路上的58坪房子賣出,出售後把2千多萬元的資金一半還債,另一半在新北市深坑入手1、2樓共約90坪的房產。」
從蛋黃區搬到蛋殼區,彭懷恩說明,青島東路跟深坑,二地通勤到世新大學的交通距離都約12公里,「坪數還變大呢!」雖是為了還債而出脫精華區房產,但因為不拘泥一定要住蛋黃區,讓彭懷恩的退休安排變得輕鬆。
3年前,彭懷恩拿出深坑的房子辦理以房養老,「那房子後來市價漲到2千多萬元,銀行承作原本每月可以領到3.5萬元,但我還有教書兼課,和太太用不了那麼多,選擇每月只領2萬元。」
而彭懷恩之所以辦理以房養老,是考量太太的退休金不足,「她去年開始領勞保老年年金,有2萬元出頭,我希望太太每月能有4萬元花用,還差2萬元,就拿深坑房子做退休提款機了。在我的觀念裡,房子並非是不動產,而是動產。」年輕時夫妻倆工作養房,老後換成房子養他們。
彭懷恩進一步說明以房養老的盤算,「目前太太月領2萬元,以餘命30年計算,領到90歲約720萬元。因為領出的金額與房子的價值仍有距離,倘若健康情況下滑,需要支付看護費用或醫療開銷提高,可辦理房屋資產重估,提高月領金額。又或者我們健康到老,兒子可以自行評估要不要保有房子,若不需要,還清720萬元貸款,預計變現房子還有餘錢。」

1分鐘看懂以房養老
什麼是以房養老?以商業型為例,是一種不動產逆向抵押貸款,借款人將個人擁有的房地產交由銀行估價,依房價、房齡及利率核定借款人每月能領多少現金,等借款人不幸往生後,繼承人可還清所借貸款並拿回房子,或者無力還款則由銀行自行拍賣房子。
優點:
- 老後可保留原自住房屋養老。
- 能補退休金不足,不需仰賴兒女奉養。
缺點:
- 萬一長壽活過借款期,恐面臨貸款金額高於房價,房屋恐面臨拍賣窘境。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