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流老人理財攻略】存了教育金沒退休金 讓不動產活起來照顧老後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和太太鄭台芬相繼退休,閒暇看書、觀賞電影是夫妻倆的生活樂趣。
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和太太鄭台芬相繼退休,閒暇看書、觀賞電影是夫妻倆的生活樂趣。
現在孩子生得少,許多父母幫孩子準備大筆的教育金,但是努力工作讓孩子完成學業後,才剛鬆一口氣,卻驚覺自己的退休金還沒著落,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也曾面臨此難題,但他腦筋一轉,賣房這樣輕鬆養老。
今年66歲的世新大學新聞系教授彭懷恩坐在剛裝潢好的新宅裡接受採訪,「2011年我太太到宜蘭的佛光大學攻讀EMBA,從此喜歡上宜蘭。」彭懷恩笑談,65歲至75歲是退休黃金年齡,而正值這段黃金期的他,因為還有兼課教書,現在他和太太鄭台芬每週往返深坑住家和宜蘭這間退休宅。
不過,聊起退休財務安排,他搖頭苦笑,「為了供2個兒子到國外念書,10年前我還揹債2,300萬元!」56歲時的彭懷恩,一度有淪為下流老人的可能。眼看退休日子逼近,彭懷恩開始整理財務並還債,所幸他手上有房產,「那時候的做法,是先將台北市青島東路上的58坪房子賣出,出售後把2千多萬元的資金一半還債,另一半在新北市深坑入手1、2樓共約90坪的房產。」
從蛋黃區搬到蛋殼區,彭懷恩說明,青島東路跟深坑,二地通勤到世新大學的交通距離都約12公里,「坪數還變大呢!」雖是為了還債而出脫精華區房產,但因為不拘泥一定要住蛋黃區,讓彭懷恩的退休安排變得輕鬆。
3年前,彭懷恩拿出深坑的房子辦理以房養老,「那房子後來市價漲到2千多萬元,銀行承作原本每月可以領到3.5萬元,但我還有教書兼課,和太太用不了那麼多,選擇每月只領2萬元。」
彭懷恩理財以投資房地產為主,就連退休生活費也跟銀行辦理以房養老提款。
而彭懷恩之所以辦理以房養老,是考量太太的退休金不足,「她去年開始領勞保老年年金,有2萬元出頭,我希望太太每月能有4萬元花用,還差2萬元,就拿深坑房子做退休提款機了。在我的觀念裡,房子並非是不動產,而是動產。」年輕時夫妻倆工作養房,老後換成房子養他們,太太也認可這樣的安排。
這對夫妻去年相繼退休,彭懷恩因為是私立學校老師,退休待遇不比公立學校優渥,扣除一部分已挪用償還房貸,目前月領尚有2萬元,加計太太的4萬元(勞保年金2萬元、以房養老2萬元),還有2個兒子每月各返還1萬元購屋頭期款,共計有8萬元現金流。
鄭台芬笑說:「兒子都在國外就業,我們先墊錢幫忙付買屋頭期款,現在他們定期要還錢。」一旁的彭懷恩還補一句:「兒子們都很清楚,老爸是教書老師,不是郭台銘!」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