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是神2】血淋淋家暴個案成噩夢 社工得恐慌症一身都是病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琪琪因為社工工作,變得異常警覺。她隨身攜帶防狼噴霧器,卻沒真正使用過,對她來說,這項防身武器,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支撐。
琪琪因為社工工作,變得異常警覺。她隨身攜帶防狼噴霧器,卻沒真正使用過,對她來說,這項防身武器,更像是一種心靈的支撐。
巫馥彤對周遭變得沒耐心,不想跟路人、家人說話,「只把全身精力放在個案身上」。有好一陣子,她犧牲休息時間,只為了陪阿B聊天,走過他的憂鬱低潮,結果有次阿B在家喝醉,隔天被發現被嘔吐物噎死了。用心陪伴的個案,終究難逃一死,這樣的經歷她有6、7次。最後,只能把自己躲進電影院裡,看著喜劇片狂哭。離職,是她唯一的浮木,2年前離開社工工作後,休息了半年,所有身心症狀都不再出現了。
從她身上,明顯看到「替代性創傷」,這是指社工經常運用同理心,大量且長期聆聽個案的負面經驗,藉此進入個案情境中,同時卻也帶來傷害,當大腦、思考及情緒被個案的困境占滿後,便會產生創傷症候群。汪淑媛認為,社工的替代性創傷無可避免,這並非個人問題,而是社工普遍性的問題。
巫馥彤2度身心俱疲地離開社工工作,但她認為,在個案身上也看到各種可能性,未來不排除再回到這份工作服務。
36歲的社工琪琪(化名),有13年受暴婦女保護的資歷,2年前得了恐慌症。她說,這份工作最怕個案殺人或被殺上社會新聞,一是要面對自責,二也會被上級單位(社福機構、家防中心、縣市社會局、衛福部,和監察院)逐級檢討,「所有社工下班後,都會特別注意社會版面和新聞快訊,看到情殺、自殺,就趕快查在什麼地點,那種恐慌已經內化成反射動作。」
她經常要面對沉重的議題,「有時光聽個案講她們被性侵、性虐待,那些畫面就揮之不去,我身心狀況會很煩躁,個案不斷地描述,我變得很沒耐心,想叫她閉嘴。我跟專業老師討論後,他說這就是『替代性創傷』。」琪琪戴著口罩,細數她工作以來的身心疾病:頭痛、胃食道逆流、泌尿道發炎等。高危險性的工作讓她無法曝光,只聽見她低落的語氣。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7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