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前一週,楊應超特別發訊息提醒我,採訪必須在中午11點結束,因為他趕著去上課。原以為他要開課教人如何投資,後來才曉得他報名了機車駕訓班。
【職場人語】別出新財 科克蘭資本董事長 楊應超

從一無所有到財務自由,這條路楊應超走了17年。他是台灣最著名的分析師,從小隨家人移民美國,在父親開設的中餐館打雜;順利考上美國名校後,父親卻在他大二時因病過世,更加深他的危機感。
在競爭激烈的投行圈,他如拚命三郎,短短6年從菜鳥分析師升到首席分析師與董事總經理,二度進出業界,直到五年前財務自由退休,成立私募投資具未來發展潛力的公司。不斷逼自己跳出舒適圈,只怕不進則退。
實事求是 愛親身體驗
楊應超今年54歲了,他曾在高盛、瑞士信貸、花旗等多家知名投資銀行服務,多次被《金融時報》《機構投資者》《亞元雜誌》等評選為第一名分析師。5年前因任職的巴克萊銀行退出亞洲,身家上看好幾億元的他,評估自己已達到設定的財務自由目標,順勢退休。楊應超長年定居美國,趁著應邀回台演講的空檔學騎車,倒很新鮮,我們便跟他約在公車站前會合。
「台灣的電動機車不夠普及,空間還很大。」看著路上來往的車輛,楊應超的分析魂油然而生,「我研究過了,加上零件、保養、耗損,現在在台灣買燃油車還是最划算…」他說話語速飛快,恨不得在幾分鐘內,一股腦兒說完台灣機車市場展望。跟一群年紀小他三輪的年輕人上課,楊應超不時舉手提問,練習場真有些像鴻海法說會。

但為什麼要學騎車?「台灣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機車,我想知道大家都在騎的機車,是怎麼回事?」楊應超自比是好奇寶寶,凡是新鮮事物都想試試。分析師實事求是的個性,也反映在他嘗試鐵板神算、關西摸骨,甚至觀落陰上,「這不是迷信,我很有執行力也很有行動力。人家講觀落陰是怎樣,倒不如我去親身體驗。只是我觀了二次,二次都下不去。」無法科學驗證,他語氣中透露出些許惋惜。
規律記帳 錢花刀口上
楊應超說想達到財務自由有公式可推估,即每年花費的25倍,如一年花費60萬元,財務自由則為存到1500萬元,但更重要的是節流。他在台灣多以大眾運輸工具或Uber代步,手上的電子錶從大學戴到現在,至今每天記帳,「以前是10美元以上記帳,現在調整為100美元,這是考量時間成本。」

楊應超也透露自己從不花錢喝星巴克,「那咖啡價錢貴得離譜。」他說:「我是金牛座的。人家說金牛小氣、摳門,這我都知道,但我不喝星巴克,不代表我很摳。」他曾二度飛往日本品嘗壽司之神小野二郎的手藝,「那一客要500美元,還很難訂。我退休後更立刻聽了二場瑪丹娜演唱會,這是我的夢想,所以錢要花在刀口上,也要花在值得的事情上。」好比他花錢買怪醫黑傑克的LINE貼圖,「因為我覺得他很有正義感、會做對的事。」

事實上,採訪楊應超是件苦差事,起初他擔心檔案外流、拒絕被錄音,採訪只能靠速記完成。第三次碰面時,一進辦公室,他便興奮地秀出機車駕照,「這還真不好考。那天又冷又下雨,很多人沒過。我人生的經驗又多一個。」訪談結束後,信箱立刻收到他依據初訪整理好的筆記,完全能感受到他當分析師時的謹慎和拚勁,不難想像在競爭激烈的投行圈,他是如何在短短六年內,從菜鳥分析師一路升到董事總經理。「大家都說我是第一名的分析師,這不是僥倖。」而如此拚命,其實是源於他童年的不安全感。
慘遭裁員 轉行分析師
楊應超父親是韓國華僑,父母早年為了子女教育移民美國。一家人落腳在一個靠近大峽谷的小鎮開餐館,父親就是大廚,「我幫忙擦桌子、端盤子、洗碗盤。」他每個週末都在餐廳打雜,直到考上普渡大學電機系、赴外地求學,才結束童工般的生活。大二那年,楊父因過勞,罹患胃癌壯年離世,加深了他的危機感,「家裡沒什麼背景,所以我一路都靠自己。」

1989年,楊應超畢業進入IBM擔任電機工程師,再進修拿下電機碩士與MBA學位,97香港回歸前夕,他卻選擇赴港發展。「那時很多人要搬離香港,但我認為一直待在舒適圈,不成長,就會退步;生活越穩定,風險越大。」然而,他到香港沒多久卻因公司節省成本被裁員,失業二個月加上香港房價因回歸大跌,逼得他每日丟出上百封履歷,「我還一度考慮接下國泰航空會員電話行銷的工作。」所幸在獵才公司引薦下,1999年楊應超意外跨足分析師領域,「當一個好的分析師首先要有理工背景、要有產業經驗,知道怎麼推銷,還要能寫。沒有過去在業界的積累,我不可能當分析師。」
分析師最好的履歷表就是研究報告,楊應超幾乎時時刻刻都在工作,第二個孩子出生前一小時,他還抱著電腦,在產房外寫華碩的研究報告。他自述每天清晨4點就到公司上班,因四處拜訪客戶,累積全球飛行里程數超過250萬哩,相當於從地球到月球來回五次。彼時網路熱潮正盛,但他判斷,台灣PC供應鏈完整,決定從PC下手。「那時我從不同廠商的嘴裡,總是聽到一個相同的名字,就是鴻海。」
放眼未來 搶進新技術
「鴻海是一家很神祕的公司。2000年,鴻海第一次舉辦法說會。那場法說會,連同我和記者在內,只有7個人。」楊應超回憶,那天時任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興致高昂,從早上10點半一路講到下午6點,讓他得以一窺鴻海生產版圖。楊應超勤做功課,發表高盛第一份鴻海報告,隨著鴻海日漸壯大,眼光精準的他也一戰成名,博得「最懂鴻海的分析師」美名。

20年職涯做了15份工作,楊應超2008年進入科技公司出任財務長,「那時美國房價跌得很低,我成立公司做房地產投資。」8年後達財務自由,他再度自投行退休,將自創的公司更名為科克蘭,擴充業務做私募投資。科克蘭聽來像Costco(好市多)的自有品牌,楊應超說,其命名由來一是據他的英文名字Kirk,二則是因他購物時總會細心比價、挑特價品買,是Costco量販的愛用者,進而取名科克蘭(Kirkland)。

「我選的標的要具有未來科技,這跟我之前做科技分析師有關。」他尋找下個世代的新技術,「就像特斯拉,你等它起漲再去追就是替人抬轎。」五年前他投資中國大陸一家生產科技水的健康醫療科技公司,「他們用日本技術,生產無臭無味的消毒水。去年碰上疫情,就賣得非常好。」
退休後不乏有人邀他重出江湖,還有政治人物找他選不分區立委。好奇寶寶會不會哪天決定從政?「政治我是大外行。」楊應超笑說:「隔行如隔山,我不擅長吵架,打架也打不贏啊。」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