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蔡鈴蘭在嘉義縣中埔鄉自家附近開店,當地人多是務農,一早就要吃飽,因此菜單上有碗粿、米糕、排骨湯,甚至有滷肉飯。原本只是在地人的早餐店,轉機出現在2018年,當時農糧署舉辦「台灣第一碗—最強碗粿爭霸賽」,回家幫忙、努力要讓自家碗粿被更多人知道的二代老闆呂意如逼著媽媽參加,「比賽當天我媽還在吵說不去,我快氣死。」蔡鈴蘭有點歹勢,「我沒出過社會,想說不要啦,沒得獎很漏氣。」最終敵不過女兒的堅持,她拎著7碗碗粿到台南參加初賽。報名表上得填店名,隨意冠上自己的名字,連擺盤都不會,靠著最簡單、原始的口味與外觀奪下亞軍,晉級決賽後得到全國優勝。
【時尚碗粿番外篇】櫻花、鐵觀音當食材 傳統碗粿成華麗和「粿」子 鈴蘭碗粿專訪
深夜時分,蔡鈴蘭與女兒呂意如、媳婦程如蔚正忙著準備天亮後要賣的碗粿、米糕等。浸泡逾3小時的在來米磨成漿,倒入一杓一杓滾燙熱水糊化,這過程會影響碗粿軟硬度,天氣、溫度不同,用的水量不一樣,加多少靠的就是經驗。處理好的粿漿沖進擺著爆炒過的豬肉、蝦米的碗裡,加上蛋黃、整朵香菇與油蔥酥,蒸1小時即是鈴蘭碗粿的招牌「金牌碗粿」。以純米磨製,沒有修飾澱粉,鈴蘭的碗粿要涼涼吃,一口咬下綿密軟Q,米的甜味與配料鹹香搭配得恰到好處,就是這款碗粿改變了鈴蘭碗粿。
之後鈴蘭碗粿知名度提升,呂意如也乘勝追擊,在前往阿里山必經的台18線上開了分店。現在她和嫂嫂程如蔚一人負責一邊,2間店單日最多可以賣出近500個碗粿。「本店在地客多,也有在網路上看見,特別來朝聖的;二店就是觀光客多。」
吃鈴蘭的碗粿有個特別的餐具,是當地老師傅用竹子削成片、仔細研磨製成的「粿過」,造型可愛特殊,不少人吃完順手帶走,讓老闆頗為頭疼,疾呼僅供內用不能外帶!店內牆上有教學如何用古早方式吃碗粿,用「粿過」沿著碗內緣劃一圈,再劃十字、翻起四分之一的碗粿,加入醬料即可。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