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封面故事】6兆帝國改革有成 劉揚偉:鴻海今年AI業績大爆發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接受本刊專訪,暢談未來公司發展藍圖,除了蘋果之外,AI伺服器已成第2隻腳,下一步則要做大電動車。
鴻海董事長劉揚偉接受本刊專訪,暢談未來公司發展藍圖,除了蘋果之外,AI伺服器已成第2隻腳,下一步則要做大電動車。
受益於AI大熱潮,2024年台股飆漲5,100多點,讓投資人樂翻天。本刊調查,市值百強也以沾上AI的科技股表現最佳,護國神山台積電市值暴漲至27.8兆元居冠,去年營收創新高的鴻海以2.55兆元奪下市值二哥,董事長劉揚偉接受本刊專訪表示,在蘋果、AI伺服器後,還會長出電動車這第3隻腳,如果有3隻腳支撐,集團發展就會更穩定。
證券龍頭元大金去年大賺360億元,市值大漲25%,排名第18,總經理翁健表示,今年持續整合證券、銀行、人壽、投信與期貨5大獲利引擎,達到穩健成長、提升股東價值的目標。異軍突起的還有重電大廠華城電機,躋身千金股,排名第79。家族第3代總經理許逸德透露,隨著AI、 綠能帶動重電需求,訂單能見度已看到2028年。
「2025年營收會有大幅的成長,整個產業趨勢都在我們的方向上。」戴黑框眼鏡、著筆挺黑色西裝,坐在掌握逾6兆元營收的鴻海集團總部戰情中心內,接受本刊採訪團隊專訪,露出招牌微笑的董事長劉揚偉語氣堅定地說出,他對今年鴻海營運的看法。
20250115fin001表--劉揚偉小檔案_2025-01-23.jpg
2024年是鴻海的豐收年,也是劉揚偉從創辦人郭台銘手中接下董座大位的第5年,翻開鴻海去年的營運表現,全年營收達到新台幣6.86兆元,年成長超過1成,再創歷史新猷。前3季獲利突破1,063億元,每股盈餘達7.67元,法人預估全年每股獲利會超過10元,也創下連續4年賺超過一個股本的新紀錄。
營運成果斐然,讓鴻海去年股價暴漲,年中一度突破2百元大關,替郭台銘兌現了「股價不到2百元不退休」的支票,就算年末受到川普因素衝擊,股價回檔,去年底收盤價仍暴增76.44%,市值突破新台幣2.55兆元,在兩岸三地市值百強僅次於護國神山台積電。

挑戰7兆 3隻腳新戰略

本刊恭喜劉揚偉獲得投資人肯定,他卻謙虛地說:「不敢不敢,股價有時不一定能反應公司實際的情況。」因為他更在意的是,鴻海能否扭轉外界「勞力密集」刻板印象,蛻變成為以「腦力密集」為主的世界一流科技公司。
20250115fin0011-2-1-20231018^YH^鴻海科技日-劉揚偉-黃仁勳2_2025-01-23.jpg
電動車是劉揚偉(右)接任後的重點事業,鴻海科技日還找輝達創辦人黃仁勳(左)站台。
對鴻海今年的營運目標,劉揚偉喊出挑戰7兆元大關,究竟他有何底氣呢?「過去(鴻海)只有一隻腳叫做蘋果,現在我們有另外一隻腳,叫做AI server(人工智慧伺服器),比重開始差不多了!現在等於有兩隻腳,一旦還有第3隻腳成型,那會是什麼?EV(電動車),如果鴻海集團有3隻腳在支撐著,它的發展就會更穩定。」劉揚偉娓娓道來鴻海成長的新戰略。
根據了解,與全球AI領頭羊輝達創辦人黃仁勳關係密切的劉揚偉,正指揮鴻海北美製造基地,加速GB200 AI伺服器量產腳步,1月就能大量交貨,應付暢旺的市場需求,加上3月的輝達GTC大會將發表新一代GB300 AI伺服器,身為最大代工廠的鴻海,業績只會更旺。不僅如此,劉揚偉更對本刊透露,「工業用機器人已在鴻海工廠大量導入,接下來還有醫療機器人在內的服務型機器人;加上AI伺服器,都帶動鴻海今年營收。」

區域製造 建立管理體系

然而,今年對全球最大的挑戰就是地緣政治風險,首當其衝的就是高舉課關稅大旗重回白宮的美國總統川普,可能引發新一波大國博弈。「從商業模式來看,客戶要我們往哪跑,就往哪跑,面對川普,更緊張的是客戶。一旦客戶做出決定,我們就要快速反應!以鴻海集團的全球布局,我們是最廣的,不管客戶最終決定是什麼,我們都會是最快的。」劉揚偉首先強調。
其次,劉揚偉談起了全球製造布局的轉變,他認為,未來「區域製造」體系成型,跟提高關稅是沒有關係的。「當所有國家都追求繁榮,會把製造給其他國家做嗎?我覺得不會啦,就算市場小,也會聯合成適合規模的市場,像東歐未來就會變得類似。」劉揚偉提出自己的見解。
20250115fin0011-2-3-20210924^CM^蘋果專賣店iphone13開賣-12_2025-01-23.jpg
鴻海一直是蘋果iPhone最大代工廠。
至於鴻海的因應之道?「首先要把區域製造、管理體系建立好。這已布局4、5年,讓區域總部去經營。」劉揚偉說。其次,與地緣政治的部分則分成兩類。「一類是可以控制的、另一種是無法控制,我請幹部不要花時間去搞那些無法控制,我的經驗是,把可以控制的搞好,不能控制的也變好。」他氣定神閒地說。
本刊問他,「就是把內功練好嗎?」劉揚偉毫不猶豫地回答,「對!只要內功好,剩下來地緣政治的問題,我們只要變成最有能力應付它的公司就好。」

鴻海轉型 坦言需靠AI

練好內功迎接地緣政治挑戰外,劉揚偉又如何看影響未來的科技趨勢?他老王賣瓜,把自己2019年提出鴻海轉型的「3+3」核心戰略布局拿出來給大家驗證。「包括EV(電動車)、數位健康、還有現在滿夯的機器人,配合AI、半導體跟未來通訊3大核心技術,我們提的都是現在的趨勢。」
20250115fin0011-2-2-鴻海展示使用NVIDIA晶片組裝AI伺服器(鴻海官網)_2025-01-23.jpg
鴻海與輝達關係密切,已經是最大AI伺服器與零組件供應商。(翻攝鴻海官網)
其中,劉揚偉最看好的還是AI,尤其是生成式AI(GenAI)影響最為巨大。「以前學習要上圖書館,後來網路來了,要懂得找資料,現在(GenAI)幫你找,讓知識分享更有效率。公司也一樣,以前業務部門的想法,設計單位很難知道,未來GenAI可把它兜攏起來,告訴設計單位要加強哪些產品、做哪些事,企業一定要善用。」
劉揚偉坦言,鴻海要轉型,靠的就是AI。「應用鴻海的大數據,透過GenAI傳遞經驗跟知識,還有分析的結果。是給你真正解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給一堆數據,自己找答案,這是非常非常大的差別。」
20250115fin0013-2-全球最大的電子產品製造商富士康正在使用NVIDIA-Omniverse(Foxconn官網-2_2025-01-23.jpg
鴻海將生成式AI導入智慧製造,已有一條完全不需人工的生產線。(翻攝Foxconn官網)
此時,他首度透露鴻海在智慧製造運用GenAI的成果。「我們已有一條產線,做智慧手機最後組裝完全不用人,全是機器人加設備做出來的。」本刊立刻追問,「在台灣嗎?」他笑說:「這在日本。」

專注代工 賭電動車趨勢

除了AI外,外界也好奇,鴻海布局5年多的電動車何時才有成果?加上去年底日本兩大車廠日產與本田宣布合併,日媒爆料促成合併關鍵,竟是劉揚偉想透過買下日產大股東—法國雷諾手中的股權搶親,是否代表鴻海發展電動車,也想從代工製造,走向品牌經營?
「第一個要澄清的,鴻海會一直專注在代工設計製造。因為代工公司很穩定,是我們追求的。」面對犀利提問,劉揚偉正色強調。「我們太了解代工跟品牌不同,過去幾十年,看到品牌因客戶喜好,或產品變化高高低低,但只要市場有需求,供應製造是不會變的。」
20250115fin0012-1-劉揚偉黃仁勳(鴻海官網)-1_2025-01-23.jpg
黃仁勳與劉揚偉交情好,台北國際電腦展還特別到鴻海攤位站台。(翻攝鴻海官網)
就像台積電,它是代工製造,A公司不行,還有B公司,B公司產品技術跟不上,還有C公司起來,反正C公司也是它做的,「代工製造跟品牌完全是兩個不同領域,把兩個合在一起,是非常不容易的。」劉揚偉觀察。
面對電動車崛起,嚴重衝擊傳統燃油車廠。劉揚偉坦言,現在對鴻海非常有利。「過去引擎、變速箱非常難製作,但變EV後,門檻大幅降低,燃油車廠的護城河降低,這個體系會崩解,會像PC、手機一樣標準化。」他預言,「未來汽車品牌跟製造會分工,我現在就是在賭這個,時間可能跟預測不一樣,但方向是這樣。」

競爭越大 有新分工模式

問他為何敢賭?劉揚偉以昔日自己代表鴻海與世界第一的PC品牌康柏(Compaq)談代工訂單為例。「我跟對方說:『你出一個人,我出3千人,幫你做不想做的事(系統組裝)。』先讓對方試,從最低階的開始,結果後來通通跑到鴻海來做。」劉揚偉回憶。
20250115fin0012-4-富士康-(東方IC)-416983561494553156_2025-01-23.jpg
鴻海在全球製造布局最廣,劉揚偉認為就算區域製造成型,也能最快應對。(東方IC)
為何一定會發生?「因為競爭!目前看到EV就是這個現象。對鴻海來講,太好了、太有利了。當競爭越來越大,它(車廠)就會把製造放掉,因為製造的毛利2%到3%,如果你是老闆會不會把它丟出去,找別人幫忙做?」劉揚偉越說越開心。
鴻海從4年前(2021年10月)科技日端出第一台Model C開始,至今已開發8款車型,橫跨各級距的乘用車與商用巴士。「我們的車(納智捷n7)已開始賣、在路上跑,現在沒人懷疑鴻海不會造車,只剩懷疑我們的商業模式可不可以work。」話鋒一轉,劉揚偉評論起日產與本田的合併案,「它們為什麼要合併,因為幹不下去了啦!幹得下去還會合併嗎?但合併是不是解方?我用PC來跟你們講,HP跟Dell合併同質性一樣,還是沒競爭力。就像Ghosn(前日產執行長高恩)講說,那個(合併)不是解決問題,還是要用新的分工模式,才能真正解決問題。」劉揚偉說。

夏普轉運 改體質用人才

其實,鴻海曾入主國際品牌企業,2016年,郭台銘霸氣砸下5,890億日圓,成為日本液晶之王夏普最大股東,在前社長戴正吳領軍下由虧轉盈,並重回東證一部。但2022年,一個合併巨虧面板廠—堺工廠的決策,卻導致夏普陷入慘賠地獄。
為挽救夏普危局,劉揚偉親自出面救援。他花半年時間,面談3百多位夏普幹部與員工,從中找解方,最後決定讓夏普專注品牌,處分非核心的零組件事業,在去年底,賣掉賠錢的堺工廠,轉型為AI數據中心,成功由虧轉盈。
20250115fin0012-2-鴻海展示組裝AI伺服器(鴻海官網)_2025-01-23.jpg
劉揚偉透露,輝達的最新AI伺服器GB200年初就要量產交貨。(翻攝鴻海官網)
問起如何改變夏普命運?他向本刊介紹自己慣用的管理手法—Divide and Conquer(分而治之),這是研究科學的最基礎,像是西方的元素週期表,就是做好Divide分類,然後才能找出解方(Conquer)來發展半導體。
「(鴻海)進去沒有做好的就是,把一個品牌公司用製造公司的思維來經營,現在讓它回歸品牌公司,而不是製造公司,轉虧為盈不是重點,改變它的體質才是重點。」劉揚偉解釋。
20250115fin0012-3-20180530^東方IC^20180530_71204_川普_2025-01-23.jpg
狂人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引發全球關注,鴻海已做好萬全準備應對。(東方IC)
同時間,劉揚偉也重用日本人才經營夏普。他笑說:「不只夏普,像鴻海與德國汽車零件集團ZF合資,我也跟對方保證,它不是台灣公司,仍然是德國公司,但是一定要與台灣公司截長補短,變成一家有競爭力的公司才行。」
若鴻海未來有機會入主日產或其他汽車公司,仍堅持不做品牌?「對對對,鴻海本身是製造業,我們會介入的是製造服務,絕不會介入品牌經營,那不是我們的強項。」他再度重申不做品牌立場。
20250115fin001表--劉揚偉領軍5年成績單與大事記_2025-01-23.jpg
從鴻海內部到夏普,思維縝密、擅長溝通的劉揚偉,不再信仰強人文化,5年來默默地推動「分享、合作、共榮」,加上抓準AI、電動車等新趨勢,不僅帶領公司轉型站上新高峰,更讓鴻海成為更透明的企業集團,新的一年將帶給投資人什麼驚喜,各界都等著看。

【寧靜改革鴻海強人文化 劉揚偉笑談老臣拱郭台銘回鍋】

20250115fin001修掉麥克風--6-1-20241225^YW^鴻海-劉揚偉專訪061_2025-01-23.jpg
劉揚偉在專訪中強調,面對市場競爭嚴苛,鴻海將以「共享、合作、共榮」的新文化,迎接新挑戰。
從強人創辦人郭台銘手中接下董座大位,所有人都認為,劉揚偉只是個聽話的乖乖牌,但5年來,鴻海表現比郭台銘時代更為亮眼,究竟劉揚偉做了哪些改變?

治理公司 做好分工分享

「回溯過去這5年,在公司治理上,最重要的是『分工』跟『分享』上做得更好。」劉揚偉毫不猶豫地說。「我跟主管提倡一個觀念,作為一個領導,一定要做好的兩件事,第一個是分工、第二是分享,這兩個是最基本的。」
20250115fin0013-1-(右起)裕隆集團嚴陳莉蓮執行長、鴻海集團郭台銘創辦人、劉揚偉董事長揭開鴻華先進產品_2025-01-23.jpg
劉揚偉認為納智捷n7(代號Model C)開賣上路,證明鴻海有造車實力。
「過去分工不清楚,很多部門會說:『我負責一部分是來自於他,沒做好,不關我事。』」劉揚偉坦言,分工不清造成內耗與損失。「但現在分得非常清楚。包括Fii、FH、FIT都改變,分工、職責很清楚。」
除了事業群分工外,中央與事業群的分工,劉揚偉更為看重。「鴻海過去都以賺錢的事業單位為主,所以中央不重要,我覺得這是不對的。就像台灣的中央政府,如果不作為,誰蓋高速公路?最後放任地方,就會蓋得歪七扭八。」劉揚偉透露,現在鴻海中央不僅管著台灣與中國大陸,包括越南、印度、美國與墨西哥都設有地區總部。
20250115fin0013-3-20241225^YW^鴻海-劉揚偉專訪068_2025-01-23.jpg
劉揚偉在土城總部戰情中心內,接受本刊採訪團隊專訪。
他以目前負責3R(GR政府關係、PR媒體關係、IR投資人關係)的中央企通(企業溝通)為例,「以前鴻海對媒體,最常用的就是『一切不評論(no comment)』,現在不管是對媒體、投資人,都有很好的互動。讓外界感覺比以前透明多了。」劉揚偉邊說邊笑。
「現在GR也做得很不錯,不管在台灣還是地區總部,都與各國總統、總理辦公室經常有聯絡,就是把分工分好,發揮他們的力量。」過去兩年來,劉揚偉與印度總理莫迪就會面了3次。
20250115fin0015-2-印度總理莫迪(右)與劉揚偉(左)見面。(翻攝Narendra-Modi推特)_2025-01-23.jpg
劉揚偉(左)多次造訪印度,與總理莫迪(右)會談投資計畫。(翻攝Narendra Modi推特)
劉揚偉打造的「分工、分享、共榮」思維迥異郭台銘時代,記者才唸出郭強調的「爭權奪利是好漢」,他就馬上接口下半句「開疆闢土真英雄」,對此,他維持一貫不疾不徐的口調說:「創辦人(郭台銘)白手起家,當時的確需要強人領導才能生存,但現在不一樣了。」

輪值CEO 培養接班團隊

「以前中國、東南亞的工業環境、能力不那麼好,衝就對了。但經過30年,你看中國,整個技術、經營能力,不下於台灣公司。環境變了,如果還用同樣的方式是不行的。」劉揚偉認為,過去只要一位很英明的董事長或總經理;現在不能只靠一個人決策,鴻海必須改變,他還推動輪值CEO制度,來培養新一代接班團隊。
20250115fin0014-1-劉揚偉俄亥俄州廠(鴻海臉書)355884616_274150675164798_6020602038877977931_n_2025-01-23.jpg
身為董事長的劉揚偉全球跑透透,巡視各地工廠。圖為美國俄亥俄州工廠。(翻攝鴻海臉書)
劉揚偉表示,「在內部,把我們的核心精神做了適當的修正,變成分享、合作、共榮,不是競爭,而是分享,不僅子公司間分享,各階層也鼓勵去分享,甚至在海外,跟當地國家、政府也推薦分享、合作、共榮的概念。」
就以劉揚偉上任後,積極推動的電動車聯盟MIH、CDMS(Contract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service,委託設計與製造服務),以及每年舉辦的鴻海科技日(HHTD)都是以「分享、合作、共榮」的概念所產生。
20250115fin0014-3-夏普簽約(郭台銘戴正吳)高橋興三_2025-01-23.jpg
郭台銘(中)多年前砸重金入主日本液晶之王夏普,讓鴻海成為最大股東。
但劉揚偉的寧靜改革,並非所有鴻海人都能接受,尤其與郭董打拚數十年的戰將老臣們,因看不慣劉揚偉主政的經營風格,開始思念強人領導下的鴻海。所以,從2023年郭台銘2度競選總統失利,「力拱郭董回朝」的市場傳言就不曾中斷。
20250115fin0014-2-20241008^MH^Model-C電動車006_2025-01-23.jpg
鴻海5年內,開發了8款電動車型,在去年鴻海科技日一字排開。
甚至去年12月中,郭台銘宴請多位退休戰友,包含前集團總財務長黃秋蓮、亞太電信前董座呂芳銘、鴻海前副董李傑,以及精密模具事業群前總經理徐牧基等人餐敘,現場掛起一幅對聯,左側寫著「老郭的心語、沒有各位就不會有今日鴻海」;右側則寫道「媽媽的叮嚀、人要精明但首先要不失厚道」;橫批「兄弟情深似海」。此一舉動,立刻引發「老郭真的要回鴻海了嗎?」的熱議。

無法預測 郭董是否回鍋

由於今年鴻海就要董監改選,2月將提出董事改選名單,擁有高達13%股權的大股東郭台銘,只要想回鴻海,幾乎無人可擋。面對郭董回鍋傳言的提問,劉揚偉選擇直球對決。
20250115fin0015-1-20210104^YH^郭台銘劉揚偉出席鴻海研究院揭牌-38_2025-01-23.jpg
劉揚偉從創辦人郭台銘手中接下董座大位,積極推動轉型,成立鴻海研究院邀請郭台銘親自揭牌。
「第一,鴻海是上市公司,是公開發行公司、它是股東所擁有的公司,最終誰來經營,是股東決定的。這不是私人公司,不可以私相授受的。」劉揚偉說。「至於,創辦人(郭台銘)會不會回來?我真的不知道,我沒有任何的消息,無法預測。」
20250115fin0016-3-鴻海餐敘標語(讀者提供)-1_2025-01-23.jpg
郭台銘去年底邀請鴻海老臣餐敘,現場貼了一副對聯,引發他準備回鍋鴻海的聯想。(讀者提供)
既然無法預測郭台銘的想法,劉揚偉坦言,「對我來講,就是好好把公司經營好,無法控制的事情,根本不去想啦!又不能做什麼,想都不去想!」

老臣不滿 無所謂隨它去

提及因不滿他的經營風格,屢屢在外放話要拱創辦人回朝的「老臣們」,劉揚偉講話更直接。「在我沒接手的時候,一堆老臣跟我抱怨,創辦人不退,害他們也不能退。所以我上任後就跟這些人說:『你們現在可以退休了。』」劉揚偉透露,他上任董座後,訂了新政策,就是鴻海幹部到了65歲就照規定退休,也視情況是否延長。
20250115fin0016-2-20190621^CH^郭台銘參加鴻海股東會,戴正吳(右起),李傑,郭台銘,劉揚偉,呂芳銘44_2025-01-23.jpg
包括黃秋蓮、戴正吳、呂芳銘等鴻海老臣都陸續從鴻海退休。
此一政策推動後,像呂芳銘等老臣,都開開心心地跟著創辦人退休,但也有人反悔了。劉揚偉話不由得感嘆,「往往人心啊!就是當你給出Offer的時候,有些人又突然不想退。」至於,是不是所有老臣都不滿意他呢?「有些做得很高興,也有些離開的很高興,但是也有些離開時不高興,這本是人的多樣性,從我的角度來看,沒有辦法控制,就Let It Be !(就讓它去吧)!」劉揚偉邊講邊笑。
20250115fin0015-3-鴻海2006年尾牙-郭台銘(今周刊提供)-1_2025-01-23.jpg
創辦人郭台銘霸主個性,在鴻海尾牙對聯寫下:「爭權奪利是好漢、開疆闢土真英雄。」鼓勵狼性文化。(今周刊提供)
談笑間應對創辦人與老臣們的話題,本刊也好奇,5年來背負著6兆元帝國的重責大任,劉揚偉是否覺得辛苦?他想了一下,隨即露出招牌笑容,「對我來說,那個不苦,要把它變成一種習慣,看到組織越變越好的那種喜悅與成就感,支撐我朝對的方向前進。」
至於壓力呢?他則再度提起「分而治之(Divide and Conquer)」的管理思維,「人生也是這樣,常為無法控制的事愁,換個角度思考,那些無法控制的,不要管,做好可以控制的事情,我的經驗就是往往你做好之後,那些都會變的。」劉揚偉在一陣大笑聲中,結束了本次專訪,也讓人驚豔於他過人的定力與智慧。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