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吳家豪/特稿
內政部近日發布新聞稿,宣稱為持續推動轉型正義,將推動去除威權象徵,說白了,就是要「去蔣化」,針對全國範圍內的威權象徵塑像、遺像,乃至以「中正路」為名的公共空間進行改名或處置。然而,在當前朝野對立加劇、立委大罷免如火如荼展開的敏感時機,賴政府一方面喊窮,指控藍白聯手砍預算,另一方面內政部卻砸錢委託研究改名方案,自然引來民間質疑:「沒錢還搞意識形態?」是沒事找事,還是在「裝肖仔」?

內政部長劉世芳受訪時語氣堅定表示,「去除威權象徵,是依照《促進轉型正義條例》,政府依法行政。」說得冠冕堂皇,但一般民眾只覺得這番話顯得「雞腸鳥肚」。如今的中間選民,早已不再信奉兩蔣神話,這種操作只是在激化藍綠光譜兩端的支持者。若這都不算政治操作,那什麼才是?
不只中正路改名惹議,行政院官網近日簡介台灣族群組成時,寫道「原住民2.6%、外來人口1.2%,其餘96.2%」,大家都明白這96.2%應是泛指閩南與客家族群。這樣的分類,也許原意是彰顯原民地位、展現族群平權,但一般民眾看到,只覺得匪夷所思又矯情。國民黨台東縣長饒慶鈴甚至在臉書PO出一張「旗魚人頭」合成圖,諷刺賴政府荒腔走板。

無論是公民團體自發推動,還是民進黨主導操作,在「大罷免大成宮」遍地開香堂的政治氛圍下,轉型正義議題只會更加激化對立。中間與經濟選民此刻心中的疑問已不再是誰說得比較有理,而是這個政府到底在「顧人民」還是「顧鬥爭」?內政部選擇在此時祭出這傑出的一手,難怪讓奄奄一息的國民黨撿到槍,台中市長盧秀燕、桃園市長張善政更笑納這「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回過頭來看道路改名,根據內政部統計,全國尚有349條以兩蔣命名的「中正路」、「經國路」。若真全面推動改名,恐將波及數十萬民眾的戶籍,屆時身分證、門牌、信箱地址全得重換一輪。政府若硬推這樣的政策,不被罵才怪。
如果賴政府真想玩大一點,去蔣化之後,是不是也該「去中化」?屆時,全台的廣州街、泉州街、酒泉街、錦州街、太原路等,是否也要一併更名?民進黨的理念也許出發點正確,但執行方式卻令人搖頭。
談到轉型正義與道路更名,不妨借鏡前台北市長郝龍斌任內的作法。郝市府在2011年修正《台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釘辦法》,將原本以「國家元勳、元首、主義、省份」等為名的命名原則,改為「對國家之發展有卓越貢獻,或於歷史上具有紀念意義之人、事、地名。」這種溫和的修法路線,既象徵性去除威權,也不強制變更現有街名,避免擾民,做法被多數人視為既務實又有效。
反觀如今內政部的操盤方式,卻選在政治對立最尖銳的時刻,拋出高敏感度的改名議題,不僅無助修補族群裂痕,反而形同火上加油。民進黨若真心推動轉型正義,就該以民意為依歸、以共識為前提,而不是逮到機會就搶快操作,讓人民有「被消費」的感受。
正義從來不是靠一紙行政命令完成,而需透過對歷史的深刻理解與全民的理性參與,才能真正落實。賴政府若無視社會節奏,執意推動「政治化的正義」,那麼最終流失的,不只是中間選民的耐性,更可能是政權的正當性。
更多FTNN新聞網報導
死刑不算重大政策?反廢死公投「不能辦的玄機」
觀察/賴清德執政周年有空處理「威權象徵」中正路 無法給學童一條平安的放學路?
觀察/總統周年無蜜月 賴清德4大風暴壓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