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履中/美國德州Sam Houston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當一位經由民主選舉制度產生的總統,公開將世界頂尖學府之一的哈佛大學視為敵人,要求校方交出所有國際學生名單,並以取消其國際招生權限、凍結聯邦資助,甚至剝奪免稅地位作為手段,我們不禁要問,美國的民主,還是我們所熟悉的那個制度嗎?
川普政府針對哈佛大學的猛烈攻擊,不只是一場對特定立場的表態,更是對不同背景和不同異見的零容忍。根據哈佛大學公開資料,2024-25學年共有6,793名國際學生,超過全體學生四分之一。如再加上訪問學者與研究人員,總人數逾萬,涵蓋超過150個國家,其中最多來自中國、印度與加拿大。川普政府要求掌握這些學生的姓名、國籍,並追溯五年內是否有「非法行為」的音訊與視訊紀錄,這種行徑,距離思想審查與政治清洗真的並不遠。
從正向角度來思考,在這場對民主核心價值的侵蝕中,美國司法體系確實展現出它仍是堅守民主憲政秩序的最後防線。哈佛大學控訴政府「專制、反覆無常、違法與違憲」,而聯邦法官也在第一時間介入,暫停國土安全部撤銷其國際招生資格的舉措。問題是,當行政權把「三權分立」視為妨礙施政效率的絆腳石,司法獨立的制度設計,是否真能協助民主制度抵擋行政權濫用的衝擊?社會是否因為行政權的強勢而產生寒蟬效應,不敢再挑戰權威?今天是哈佛,明天會是誰?如果這場風波的結果不是對行政權產生限制,那麼任何一所大學,只要不迎合當權者立場,都必然會擔心自己也將面臨相同命運。
事實上,川普政府的行動不僅是政治報復,也不只是權力分立的問題,而是它揭示了兩個當代全球民主國家共同面臨的根本危機:選舉制度衍生出的「選舉專制」傾向,合法取得政權後,逐步削弱民主制衡。以及網路社群時代產生的同溫層效應,當選者往往不再致力於包容異己、促進公共討論,而是傾向利用權力打壓反對聲音,以維持自己的政治基礎與媒體聲量。兩者發揮加乘效果,助長了政治極化與壓制多元意見的行動。
在社群媒體加持下,資訊傳播迅速且碎片化,複雜議題被簡化為對立標籤,「你不是我這邊的,就是敵人」。選舉變成煽動情緒的競賽,候選人依賴演算法強化選民認知偏差,在選舉過程中本應是政治人物和政黨間的理性辯論,因為社群渲染而升溫成為人身攻擊和相互仇視,當情緒越過民主素養的容忍界限,選舉過後的對話也變得困難。勝利的一方在贏得激烈的選戰後,抱持贏家心態扮演「全民代表」,不再願意用妥協與包容來擔任民選領導人,而川普正是這種數位民主時代的極致產物。
更令人擔心的是,這種趨勢不止於美國。全世界各地都出現民粹政治人物挾選舉之名行威權之實。表面上不同政黨和意見仍有發言的管道,但是透過操控網路輿論、鎖定敵人、撕裂社會,讓知識分子本該因為民主制度保障的言論自由,勇於針砭時政,在多元對話空間中為蒼生發言,如今被謹小慎微的自我審查給取代。
對台灣而言,川普對哈佛大學的攻勢應是一記警鐘。尤其是在國際局勢動盪,美中競爭白熱化,而兩岸緊張仍未解的情況下,台灣社會更應珍惜來之不易的言論自由與學術自主。若我們也開始以立場區分「敵我」,那麼不論是什麼政黨執政,最終受害的將是台灣與對岸最大不同的思想空間與制度韌性。
從台灣看哈佛事件,我們希望哈佛能在法律上獲得公正對待,但更希望民主社會中的人們能從這場事件中理解:如果自由社會不能為知識辯護、為異議留空間,那麼選舉再公平、制度再完備,也無法阻止民主自我瓦解。美國的民主制度正在逆向行駛,而台灣絕不能追隨其後!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回到原文
更多鏡報報導
翁履中專欄:美國變了──重新解讀台美關係才能護台
翁履中專欄:撲克式對抗 vs 麻將式布局──看懂美中競爭戰略的不同思維
川普禁止「外國人讀哈佛」 23歲比利時未來女王恐被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