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騰水霧從棉布細孔中竄出,林偉明站在熱鍋前舀出米漿、熟稔攤薄,「粉皮要薄,吃起來才爽口,太厚的話就變成河粉了。」他一面細說家傳手藝,一面以竹條挑起白皙透光的粉皮,手勢俐落鋪上餡料,輕輕捲成一條條「豬肉粉捲」,端上桌仍飄著溫存熱氣。
台灣老店/跨烽火煨越味 翠薪越南餐廳

一場越戰,讓越南飲食文化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翠字號」也在亂世中誕生。越南華僑孫翠英帶著家人避難移居台灣,1975年為了養家糊口開店,第一天拮据借錢張羅食材;憑著正宗越南點心逐漸闖出名號,1980年代以翠林、翠薪、翠園3家店號撐出餐飲世家。
走過半世紀,四子林偉明偕下一代主理翠薪,守住家傳老味道,另二家店同由家族子弟兵接班掌勺。翠字號開枝散葉卻不分家,在台北的越南料理版圖占有一席之地。
避難來台 學區賣家鄉味
這一道點心是越南河內的代表性傳統美食,從磨製米漿到現蒸粉皮,費時耗工。台灣的越南餐館已不多見,老饕懂得上台北公館商圈的「翠字號」越南餐廳尋味。翠字號經營迄今已半世紀,店主是祖籍廣東的越南華僑,二代掌門人林偉明打理「翠薪越南餐廳」,如今兒子林斯榮也接起棒子,傳承三代的老味道,背後是一部飄洋過海的大時代故事。
今年是越戰終戰50年,1975年,林偉明的母親孫翠英在台北汀州路開張小店,招牌寫著「翠林越南餐室」,翠取自母親的名字,林則是家族姓氏。「開張第一天沒錢買菜,因為租下店面,買完所有用具,手上的積蓄就沒了,後來大哥跟台大同學借錢才能做生意。」他回想起母親艱苦創業的點滴,「小店很簡陋,鐵門一拉上來,裡面擺了四張小桌子,就這樣硬著頭皮做了。」

這一家人本來就懂吃識食,在「烽火」淬鍊下更練就好功夫。當年林偉明的雙親定居河內,父親從小在法文、英文和越南文的多語環境下受教育,隨著法國軍團移師河內,父親憑著優越的語言能力,不但負責法軍的伙食採買,也拿下進口貿易的獨門生意,廣泛涉足食品供應鏈。
「那時候生意做得很大,家境很優渥,家裡請了幾位大廚來做菜,媽媽和姊姊也學會一手道地的越南菜。」林偉明聊起家族飲食淵源。眼見南北越分裂、戰事逼近,一家人輾轉避居寮國,沒想到後來局勢動蕩不安,父親早逝他鄉,當時林家兄姊都在台灣求學,母親毅然決定帶著家人移居台灣。
家族攜手 翠字號拓三店
當年林偉明在台念高中,「媽媽選在台大這邊開店,想說這裡有許多越南僑生,至少可以圖個溫飽。」然而,窮學生日子過得苦哈哈,初期生意差強人意。隨後1970年代大批越南、高棉、寮國難民往外逃難,有些人落腳台灣,有些人滯台等待轉往其他國家,南洋家鄉味讓他們一解鄉愁,他下課就到店裡跑堂幫忙,「每天用餐人潮不斷,店裡塞爆了,桌子擺到馬路上去。」

食客爆棚,翠林陸續擴大店面,同時展店疏散人潮。1981年在台大周邊的新生南路開張二店「翠園越南餐廳」;1986年又在本店附近開了三店「翠薪越南餐廳」,後來本店因房東收回店面而退場,以翠林忠孝店新貌插旗大安區。
翠字號在台北的越南料理版圖占有一席之地,開枝散葉仍維持家族經營模式,林偉明坐鎮翠薪,弟弟林志明主理翠園,姊姊林潔明的兒女負責翠林忠孝店。「三家店各自經營管理卻沒分家,整個帳本都是一起看的。」林偉明回首家族事業點滴在心,一家子同甘共苦忙活,下一代也在店裡長大,「大家感情那麼好,因為我們是一起熬過來的。」

守住家傳老味道,是這家人念茲在茲的信念。一大早還沒開店,年已八旬的林潔明精神矍鑠走進廚房,「所有的味道我都要試一試,這樣子我才放心。」她勤跑三家店把關,「老客人碰到我就說,怪不得味道都跟以前一模一樣,我說其實弟弟們也都會啦,我只是多少分擔一些工作。」
工序挑剔 菜式八十餘樣
廚房裡文火煨煮二大鍋湯,從早到晚沒停火,一鍋是牛大骨熬製的牛湯,一鍋是雞湯,「這二鍋是越南河粉的靈魂,早上要先把湯頭煮好。」林偉明不疾不徐接話,「當水分蒸發或加入清湯時,還要不斷調整味道。」

攤開菜單,早年不過十道,如今與時俱進翻出80幾樣菜式,越南點心始終是當家招牌,一道道收服不同世代的刁嘴,曾派駐越南的前經濟部長趙耀東、飲食文化作家蔡珠兒、資深媒體人陳文茜、歌手伍佰都是捧場客。
「豬肉粉捲」是起家菜之一,乍看貌似粵式腸粉,做法和滋味截然不同。「腸粉外皮是在鐵板抹油,再倒入粉漿;粉捲的粉皮是靠水蒸氣來蒸熟。」林偉明盯緊蒸霧判斷熟度,挑起粉皮太快或過慢都不行,調製在來米漿也是一門學問,要用黏稠度較好的老米。上桌佐以酸甜協調的蘸汁,一小卷滑入口,炎夏瞬間清鮮醒味。

越南烤肉落足心意,豬肉要先醃入味,堅持現點現烤。「客人常問怎麼烤肉還沒來啊?」林偉明笑談餐桌對話,「點了才從生肉烤成熟肉,這樣口感才會油嫩好吃。」鋪底的小米粉也很講究,每天開店前現煮米粉,捲成八字形再蒸定型,「別以為小米粉是配角,跟烤肉一起包在生菜裡,這是越南人道地吃法。」
放眼望去,每桌幾乎都有1、2籃翠綠菜盤,從烤肉到炸物少不了生菜提味添爽。林偉明特地找農場契作薄荷,還返鄉引種越南香菜和涼芋,從細節嗅得到用心。七年級的林斯榮打小在內外場幫忙,養成扎實手藝。不過,從電子科系畢業後,他選擇投身前景看俏的科技業,林偉明看著得力助手放下家業,反倒灑脫說:「要放手,讓他去外面飛。」直到媽媽過世,林斯榮不捨年邁的爸爸獨自打理餐廳,重拾料理職人角色。
三代接班 優化拓新客源

「越皮炸春捲用的是在來米做的米皮,炸起來酥脆帶著米香。」林斯榮拿起越南進口的米皮,一片片疊放在濕毛巾中浸潤軟化,手法嫻熟填上餡料、捲成春捲,越南飲食記憶在林家血脈裡流傳,彷彿深植在基因之中。

越南法式麵包是殖民文化下誕生的「混血」美食,翠字號的麵包全是自家出品,翠薪的地下室設有麵包房,每天供應三家店所需。林斯榮耳濡目染上一代的龜毛精神,一頭栽進烘焙世界,「越式麵包口感比較酥脆,我們的配方很簡單,只有水、鹽、酵母、麵粉,沒有放油和糖,吃起來香氣單純淡雅。」

眼前的第三代接班人專注傳承越南料理、鑽研優化產品,也面對開拓新客源的使命。「現在來店大多是三、四十歲以上的客群,甚至是年紀更長的老客人。」林斯榮的目光投向牆面的店畫,這是父親情商越南畫家為翠字號創作,當地市集、鄉村風光浮躍油畫之中,其中一幅描繪二位越南女子攜手拾階而下,薪傳意象不言而喻,他緩緩道出心中的願景,「怎麼樣讓年輕人熟悉越南菜,這是接下來要努力的方向。」
顧客意見 從學生時期吃到現在

我是翠薪的老顧客,打從學生時期到現在,幾乎每個月都到店裡打牙祭。幾十年來,老味道沒變,每次上門總要點上滿桌越南點心,最後再來杯越式冰咖啡,這一頓舒心又美味。如今,女兒也是一吃上癮,可說是全家人的心頭好。
翠薪越南餐廳
- 地址:台北市中正區羅斯福路四段24巷11號
- 電話:02-2368-0254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