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跨烽火煨越味 翠薪越南餐廳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翠薪越南餐廳」由二代老闆林偉明(右2)和兒子林斯榮(左1)坐鎮,堅持現蒸粉皮。姊姊林潔明(右1)固定巡視廚房,守住家傳美味。
「翠薪越南餐廳」由二代老闆林偉明(右2)和兒子林斯榮(左1)坐鎮,堅持現蒸粉皮。姊姊林潔明(右1)固定巡視廚房,守住家傳美味。
一場越戰,讓越南飲食文化在世界各地落地生根,「翠字號」也在亂世中誕生。越南華僑孫翠英帶著家人避難移居台灣,1975年為了養家糊口開店,第一天拮据借錢張羅食材;憑著正宗越南點心逐漸闖出名號,1980年代以翠林、翠薪、翠園3家店號撐出餐飲世家。
走過半世紀,四子林偉明偕下一代主理翠薪,守住家傳老味道,另二家店同由家族子弟兵接班掌勺。翠字號開枝散葉卻不分家,在台北的越南料理版圖占有一席之地。
蒸騰水霧從棉布細孔中竄出,林偉明站在熱鍋前舀出米漿、熟稔攤薄,「粉皮要薄,吃起來才爽口,太厚的話就變成河粉了。」他一面細說家傳手藝,一面以竹條挑起白皙透光的粉皮,手勢俐落鋪上餡料,輕輕捲成一條條「豬肉粉捲」,端上桌仍飄著溫存熱氣。

避難來台 學區賣家鄉味

這一道點心是越南河內的代表性傳統美食,從磨製米漿到現蒸粉皮,費時耗工。台灣的越南餐館已不多見,老饕懂得上台北公館商圈的「翠字號」越南餐廳尋味。翠字號經營迄今已半世紀,店主是祖籍廣東的越南華僑,二代掌門人林偉明打理「翠薪越南餐廳」,如今兒子林斯榮也接起棒子,傳承三代的老味道,背後是一部飄洋過海的大時代故事。
今年是越戰終戰50年,1975年,林偉明的母親孫翠英在台北汀州路開張小店,招牌寫著「翠林越南餐室」,翠取自母親的名字,林則是家族姓氏。「開張第一天沒錢買菜,因為租下店面,買完所有用具,手上的積蓄就沒了,後來大哥跟台大同學借錢才能做生意。」他回想起母親艱苦創業的點滴,「小店很簡陋,鐵門一拉上來,裡面擺了四張小桌子,就這樣硬著頭皮做了。」
20250820bus001 (3)_2025-08-20.jpg
「蔗蝦」是經典的手工點心,菜盤也不馬虎,其中薄荷葉是委託農場契作。(170元/份)

歡迎加入鏡週刊 會員專區

限時優惠每月$99
全站看到飽

10元可享單篇好文14天
無限瀏覽

已經是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