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米其林「必比登推介」揭曉,台北有三家新入選餐廳,其中,「露店 蘇來傳」不僅是最老字號,也是唯一的銅板價美食,招牌的肉圓、芋粿各點一份,百元有找。
台灣老店/米其林新面孔 市長黑道都是常客 必比登推介露店 蘇來傳專訪

《臺灣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8月開獎,榜單上的「露店 蘇來傳」讓人摸不著頭緒;實際走訪萬華,老店傳承近80年,起初是公子哥家道中落,才在龍山寺廟埕擺攤賣起肉圓、芋粿,用料豐盛的庶民小吃,結合艋舺地氣,讓客人海納江湖兄弟、娼妓恩客,甚至還有醫師、老市長;老店幾經遷徙,在新冠疫情後2022年回到祖厝,斥資近200萬元裝潢,以第一代之名換新招牌─肉圓與芋粿包藏的,不只是好料,還有三代人的百折不撓。
早上7點多造訪,穿過店內文青感的木質調裝潢,進到後方狹仄的廚房,蘇家人靜靜製作肉圓,粉漿以事先煮好的在來米稀飯加入地瓜粉,先在杯子形狀的模具底部抹上粉漿,再添入餡料,接著蓋上一層粉漿,等炊蒸好脫模後,以油泡保溫,不少萬華人暱稱這好味道為「杯子肉圓」。


少爺擺攤 用料講究
招牌上的「蘇來傳」是誰?第二代老闆、78歲的蘇朝樹頭髮花白,剛動完白內障手術的他,戴著護目鏡,領著我們來到萬華龍山寺廟埕,「小時候,這裡沒有圍牆,也沒淨心瀑布,我爸爸蘇芳文從大理街推車來賣肉圓、芋粿。」蘇芳文出生呂姓家族,後過繼給蘇家傳宗接代,因此外號「蘇來傳」。

蘇朝樹回憶,「古早時蘇家靠收租維生,男阿祖過世後,女阿祖不識字,親友借錢有去無回,更慘的是因政府開路,低價徵收蘇家房產,家裡又發生火災,積蓄都沒了,爸爸才去拜師學藝。」
1946年,蘇芳文開始在龍山寺擺攤,公子哥跌落凡塵,賣起小吃獨樹一幟,「彼時切仔麵1塊5,我們肉圓就要4塊。為什麼比別人貴?別家包紅糟肉、筍片、香菇,爸爸習慣吃好的,用的是豬肝、雞肉、螺肉、現烤栗子等五星級食材。一般市井小民吃不起,但萬華在地的醫師,還有留學日本的醫學博士、已故台北市長周百鍊家族四代都是我們的老主顧。」
聽到此等用料,我好奇詢問內餡是否依舊?蘇朝樹笑說:「老早就改了啦!豬肝雖然滋補,多數客人不敢吃,改良後,包進豬胛心肉、香菇、筍絲、栗子,人客愈來愈多,便延續至今。」
惹怒角頭 請人調解
小攤本無根,在龍山寺庇蔭下竟也蔚然成市,直到1960年代,因為「有礙觀瞻」,200餘攤被遷至龍山臨時商場(今龍山公園)—成衣、小吃、冰品匯集人潮,開啟了艋舺的黃金年代。

「本來說擺4年6個月,鐵皮屋就要拆掉,想不到落腳超過20年。」蘇朝樹回憶,蘇家的攤位儘管沒靠馬路,但當時夜市很少,也沒有美食街,每一攤生意都強強滾,從下午賣到深夜,一天最多能賣出五百顆肉圓。
不到2坪的小攤,生意蒸蒸日上,1971年,蘇朝樹退伍,從小在攤子幫忙的他,逐步接下家業,「那時候,各式各樣的客人都有,快打烊時,總有風塵女子拉著客人來吃,還有黑道上門,見地方太小,索性讓細漢ㄟ拿鍋子來包20顆回去。別見他們刺龍刺鳳,對有牌攤商不會亂收保護費,要請他們吃肉圓,兄弟們還會推辭呢。」
只是江湖義氣偶爾也會誤踩紅線。有一回收攤,行過的路人撞到水桶,蘇朝樹的大妹啐了句「青仔叢」(意指冒失鬼),殊不知碰上的是「賭場教父」加蚋慶(本名楊慶順),加蚋慶立刻嗆:「妳明天不要賣了!」
「結果我爸還真的不敢賣,怕會有人來砸攤…」蘇朝樹回憶,父親眼見妹妹闖禍,只好找上「阿肥」(萬華龍山寺口角頭老大林復雄)出面調停,當面向加蚋慶賠不是,隔天才敢重新營業─蘇朝樹感嘆,如今這些老大都被砰掉(槍殺)囉!
四處流轉 歸根祖厝
1980年代尾聲,客人耐不住鐵皮屋的高溫悶熱,龍山臨時商場人潮漸散,直到1993年底,為了興建台北捷運龍山寺站,政府決定拆除商場,老店先後遷至萬華火車站前廣場、西園路、萬華行政中心美食街。

「龍山臨時商場一拆掉,(生意)就完蛋啦!政府只負責蓋商場給你賣,生意不好是你家的事;像是兩喜號魷魚羹、龍都冰菓、新竹肉圓(現名川業肉圓)等老店,只能出走。」蘇朝樹忍不住抱怨,後來,蘇朝樹因為罹患氣胸開刀,一度想要關店,幸好退伍後就在店裡幫忙的小兒子蘇成業和妻子願意延續,大兒子蘇遵業也辭去日商水產公司的工作返家幫忙;2008年,父子三人在萬華三水街租得店面,迎來觀光客人潮,年輕面孔也愈來愈多。
正當蘇朝樹準備交棒,小兒子蘇成業卻在2014年、年僅37歲時發現罹患肺癌第三期,腫瘤擴散到淋巴結。蘇成業回憶這段往事,眼眶泛紅,淚水始終沒掉下來,「爸爸嘆氣說,我會少活30年,我當時立刻放下工作化療1年,太太也陪我抗癌,爸爸和大哥只好接手店裡生意。」
老店承受的浪濤接二連三,新冠肺炎疫情2021年5月在台灣大爆發,萬華是重災區,營收連店租都不夠付,眼見生意慘淡,癌症病情已獲控制的蘇成業坦言,「那時才發現爸爸、哥哥只剩壓力跟疲憊,導致品質、環境標準時好時壞。和哥哥商議後,決定與其裝潢承租的店面,不如裝潢自己家,於是,在2022年底,遷回和平西路小巷裡的祖厝。」

學習廣告設計的蘇成業,和妻子唐儀臻花了半年時間,到大稻埕走訪老宅改建的餐廳,參考室內設計風格。蘇成業說:「說難聽點,做油湯的是餐飲裡最底層的,我全心投入,希望把銅板小吃做到最好,提供給客人舒適的環境。為了不忘本,回到祖厝後的招牌以阿公的外號蘇來傳為名,加上日文露店(ろてん)二字,是簡陋攤商的意思。」
上必比登 生意更旺

蘇成業笑說,雖然肉圓、芋粿、四神湯都是手工製作,他和妻子每天計算用料重量,讓誤差降到最低;原本前台用瓦斯加熱,為了讓肉圓、芋粿平均受熱,現在改用電子控溫,並採購商用洗碗機,「反正我只要花錢(投資機具),爸爸就不高興!」
回頭問爸爸的想法,蘇朝樹說:「我們這一輩憑手感拿捏,只求賣出去就好;兩個兒子比較創新、講究品質,讓粉漿的比例標準化,我剛開始覺得很麻煩,最後想想算了,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我管這麼多幹嘛?」

父親選擇放手,兄弟齊心在祖厝打響老店名號。在米其林公布的隔天,接近中午、開始營業前,小巷裡就已湧入20多人排隊,只見蘇成業的妻子唐儀臻剛剛包完肉圓,就站在外場指揮若定。蘇成業說:「這樣講有點臭屁,其實入選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我不會很驚訝。生病時,在店裡撐著的哥哥包容我的一切,兄弟在工作上未曾吵架,第三代沒有我哥不行,就像是第二代爸爸沒有姑姑也不行。」
烈日下,客人依舊絡繹不絕,蘇朝樹黝黑的臉龐笑得燦爛,低聲說:「很累啦,現在比之前多準備了一倍的肉圓份量,原本營業到傍晚7點,一拿到米其林(必比登推介),下午4點肉圓就賣光,還被買不到的客人罵。唉,現在只希望小兒子癌症不要復發…」江湖淘洗,是蘇家人彼此編織出一張網,撐住每次起落,苦盡甘來,迸發生命力。

顧客這麼說
配得上米其林推介:
我是第一次來吃,剛開店就到,所以沒排到隊。比起外面吃的整坨肉圓,這裡的肉圓很貼心,會先剪開,再淋上淡淡鹹香的醬汁,如果筍絲能再嫩一些,就更棒了;四神湯的豬腸處理得很乾淨,一上桌,中藥香氣撲鼻,難怪獲米其林指南推介。
露店 蘇來傳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和平西路三段176巷4號
電話:(02)2302-6595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