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由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右一)、陳威佐醫師(中),以及中醫部王健豪副主任(左),分享測心律、穩心律和防血栓的秘訣、同步國際間最新的脈衝場消融術(PFA),以及中醫養心攻略。
「醫師,我的心臟有時候突然砰砰跳,還跳很快!」小心,可能就是心房顫動的徵兆,4月19日上午花蓮慈濟醫院舉辦「慈醫365.健康又幸福」系列講座「心臟亂跳.中風快到?不可不知的『心房顫動』」,由心臟內科謝仁哲主任、陳威佐醫師,以及中醫部王健豪副主任,分享測心律、穩心律和防血栓的秘訣、同步國際間最新的脈衝場消融術(PFA),以及中醫養心攻略。
◎心房顫動的治療選擇
根據統計80歲以上的高齡族群,心房顫動的發生率更高達10%,而且患有心房顫動的病人,中風機率是一般人的5倍。心臟內科陳威佐醫師指出,心房顫動是由左心房異常放電所引起,導致心跳不規則且多數時間偏快,除了引發心悸、無力、頭暈等症狀外,若不加以控制,長期心跳過快會對心臟造成衰竭,並使得心房血液滯留,進而形成血栓,增加中風、心衰竭等嚴重併發症風險。
陳威佐醫師說,心房顫動的治療需從三個重要層面著手,形同「三足鼎立」,缺一不可。
●第一足,是最重要的「中風預防」。心房顫動容易導致血栓形成,進而引發中風,因此需要使用抗凝血藥物來降低風險。
●第二足,是「慢性病的整體控制」,許多心房顫動病人同時也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若僅針對心律不整進行治療,而忽略其他病症,將會影響整體療效。
●第三足,則是「預防心房顫動發作」,部分病人會因心跳過快、心悸等不適症狀而影響日常生活,這時可視病情選擇使用藥物控制,或進一步接受「心導管消融術」來進行節律調整。
為了提供東部地區民眾更適切的治療方式,花蓮慈院與國際間同步,2025年為東臺灣引進第一台脈衝場消融術(PFA)設備,利用極短時間釋放高壓電脈衝,選擇性電溶異常心肌細胞,達到心臟精準醫療的成果。陳威佐醫師說,因為不同細胞對應的脈衝場電壓不同,設定針對對應心肌的電位,快速、準確的消融目標區域,不僅不會傷及周邊組織導致食道灼傷、橫膈神經麻痺與肺靜脈狹窄等併發症,還能大幅提升安全性、短手術時間與病人術後的感受,且相對傳統電燒減少27% 復發風險。
陳威佐醫師也分享,適量且規律的運動、健康飲食(低膽固醇)、控制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避免飲酒過量、戒煙及維持理想體重等,都是預防心房顫動發生的好方法,最後則是提醒民眾,若出現胸悶、心悸、疲倦或暈眩等症狀,應及早就醫檢查,以利進一步診斷與治療。
◎抓出心律不整
心跳忽快忽慢「碰碰跳」,怎麼辦?謝仁哲主任分享,這時可以用手機或者紙筆,將當時狀態記錄下來,可以依照SHED來記錄,症狀(Symptom)、心跳脈搏速度(Heart Rate)是否規律、吃(Eat)什麼食物或藥物、在做什麼事情(Do),這些都是能協助醫師進行診斷的重要資訊。
「若是仍感覺心跳還在不正常時,到鄰近的診所、醫院做心電圖,能協助醫師做出正確的判讀。」謝仁哲主任說,但有些病人還來不及做心電圖,心臟就回歸正常跳動,或是裝置24小時持續心電圖監測記錄器、一周或兩周長期間心電圖監測儀,也抓不到心臟亂跳時,這時可考慮使用相關智慧健康監測工具,例如經過衛福部食藥署認證通過的蘋果手錶(Apple Watch)、歐姆龍心電血壓計或皮下植入式心律監測記錄儀等,不僅能監測心電圖,也可以隨時隨地監測心臟健康,將測量數據提供給醫師參考並安排最適合的心律不整偵測檢查。
◎中醫養心攻略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其華在面」,心、血、脈密切關聯,面目脈管豐富,所以心氣的盛衰,可以從脈搏的變化和面部色澤的表現反應出來。專業心臟內科醫師深入淺出解析心房顫動,中醫部王健豪副主任也分享中醫養心攻略。
王健豪醫師表示,心臟健康不僅要關注身體的體質,還需針對每個病人的不同證型,進行個別調理。此外,王健豪醫師特別提醒大家,要避免暴飲暴食、保持適當運動及充足的休息,從日常生活開始調理,有助於保持心臟健康,飲食則遵循五穀為養、五果為助的原則,以維持身體的精氣與氣血。
針對心臟的穴位按摩,王健豪醫師介紹位於在手腕內側第一腕橫紋向上(向心)兩寸,兩筋之間貼近橈側肌腱的內關穴,不僅能緩解心絞痛,也可以改善嘔吐、暈車、呃逆、失眠與焦慮等問題。
健康講座不僅有中西醫進行心房顫動大解密,還贈送每位參與民眾一包寬心養氣飲,王健豪醫師說,寬心養氣飲有益氣生津,養心安神的效果,能改善氣虛津傷、心悸怔忡、心悸氣短、心煩失眠等,希望讓前來聆聽講座的民眾都能「寬心」也「養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