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06:40 臺北時間

東森深度周報/從廢物變神物 「外泌體」成再生醫學新寵

mm-logo
時事
東森深度周報/從廢物變神物 「外泌體」成再生醫學新寵

你是否常在醫美、保養品廣告中,看見「外泌體」這三個字?外泌體到底是什麼呢?它是一種比細胞小上千倍的奈米囊泡,也是細胞釋放到血液循環中的「快遞員」,近年被視為能夠跨足醫療、美容與再生醫學的關鍵突破!尤其再生醫療雙法通過後,外泌體應用可望更加多元,如毛髮增生、治療異位性皮膚炎與乾眼症等。一場關於人體微粒與未來醫療的革命,正要開始。

研究人員:「現在先用針筒取我們的檢體,然後就把檢體注入進去之後,這裡畫面就會呈現我們的奈米粒子。」

螢幕上浮現許多忽大忽小、星光閃爍的白點,它們不只是在顯微鏡底下好看而已,還藏有大妙用。

這些細胞分泌的奈米級小囊泡叫做外泌體,直徑只有30至150奈米,比細胞小數百倍,甚至千倍以上。它們也是身體裡的快遞員,負責傳送蛋白質、生長因子和DNA、RNA等多種成分,不但超級營養,還攜帶指令,讓不同細胞發揮各種功能。

輔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雲翔:「基本上身體的每個細胞都有外泌體,有幹細胞、血球細胞什麼的都會有。吐出來的囊泡,它顆粒就很小,這些東西吐出來之後,它就在身體血液循環中跑到組織裡面去,所以它就容易進到其他細胞,那這些帶的一些物質,就可以去影響另外一個細胞的作用。」

舉例來說,當我們運動時,肌肉細胞就會釋出外泌體,告訴周圍的肌肉要分化茁壯。若通過血液傳到遠方,如大腦或心臟,也會產生連帶效應。外泌體其實早在1960年代就被發現,卻被當成細胞的廢棄物。直到2013年,三位學者因發現細胞囊泡運輸機制獲得諾貝爾獎,才大大促進外泌體研究的發展與應用。

輔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雲翔:「像幹細胞生產出來的外泌體,就是會幫助組織增生、修復,它可能進到另外一個細胞去調控它的修復功能。」

醫美中心人員:「它除了除皺,讓傷口癒合的話,效果也是極佳。」

乳液、精華液到面膜,近幾年越來越多美容產品將外泌體當作賣點。外泌體相關市場估計在2026年可達5.13億美元,2030年後將突破30億美元,折合台幣超過960億元。

生技集團董事長蔡政憲:「絕對超乎我們現在所有讀到的任何市場調查的報告。用外泌體foundry的概念來看的話,那等於是把好幾個市場的規模,把它加總起來。」

光是外用商機就令人咋舌,未來若是能內服,還可應用在醫療領域。

輔大生命科學系副教授陳雲翔:「不管是外泌體是來自比較好的細胞,或是不好的細胞,都有各自的研究跟應用方向。去呈現癌症抗原的片段、蛋白質的片段,那這樣就可以用來刺激身體的免疫細胞。」

除了免疫調控,外泌體的修復作用可運用於再生醫學,在藥物遞送和疾病診斷也具有可觀的發展潛能。

所有動植物和真菌都有外泌體,但以人源外泌體為原料製作的化妝品,直到2024年3月才得到衛福部許可,讓台灣成為繼美、加、日、韓之後,第五個開放的國家。

不過外泌體囊泡有可能破裂、保存不易,因此台灣有生技公司開始研究先乾燥後冷凍的技術,提高其穩定性。

生技公司創辦人吳坤烈:「所謂凍晶(凍乾)就是把它做乾燥,然後冷凍完了之後,變成了粉末狀這樣的一個狀態,然後要使用的時候,再用回溶液去把它做回溶的時候,回復到原來的囊泡狀態。」

這項凍晶技術具有高水準,但要如何應用在臨床和製藥領域,科學家還在探索。消費者選購時應審慎評估,理性對待新興技術,才能真正享受科學福祉。


【往下看更多】
個別醫院總額4/1才上路 傳台大「門診限號」
健保署提修正草案 專家示警「新制上路」:基層醫療恐崩盤
「健康台灣中台灣論壇」 聚焦三大議題探討

【今日最熱門】
快訊/19:13發生規模4.4極淺層地震
因應川普! 綠憂「MIT淪MIC」 藍喊:勿讓美稻米「零關稅」
追罷免案「幽靈連署」國民黨三重黨部執行長等6人遭聲押
更新時間|2025.04.17 07: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