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媽祖進香中,最重要的「刈火」所用的陶土製「糊火缸」香火爐,今(3)日由拱天宮的專車直送北港朝天宮,由「糊缸師」遵循古法糊缸,把陶缸糊上一層棉紙尼,這也是台灣僅存的古傳統工法,預計將在明天進行刈火科儀,把香火放進火缸,並送回拱天宮,以保香火千秋萬載永傳不息。
朝天宮董事長蔡咏鍀表示,「起火坩」技術士原自於進香團的「刈火」儀式,「刈火」的火缸是指進香重要的器皿,古代進香的時候都會從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中舀取一些香火放入香爐,藉此以象徵神明香火的傳承跟連結。
為了避免陶製的火缸因為香火高溫爆裂受損,也為了確保刈火的香灰延燒多天不會熄滅,保護香火的技術順利迎回;2、300年前朝天宮就發展出泥糊火缸的技術,目前全國只有白沙屯拱天宮進香團還維持著這項古老的技法,讓百年的文化傳承不停,這項「起火坩」也被登錄成為雲林無形的文化資產。
糊缸師蔡肇旭提到,火爐必須先泡水,把舊有的泥土軟化後清除,再把泥土過篩成細灰,撒上鹽和棉紙加水揉搓而成的糊狀物,慢慢用手抹在陶缸上。因為火缸放在香爐中長途跋涉,要確保缸面不會碰損、受熱過度,加上香擔的空間有限,太厚則無法放入、太薄又會龜裂,攪拌棉紙泥的濃稠度十分重要,以及糊泥的厚度控制,都要靠老師傅的經驗跟手感,火爐糊滿棉紙泥厚,再以熱風槍烘烤到完全乾燥,才算完成。
而本次創下了6年媽祖抵北港創最遲紀錄,有超過百萬的信徒在北港等待「刈火」,「刈火」會由住持法師帶領萬眾進行,將「疏文」火化後放進香爐,再用火杓掏引聖火到「火缸」放入香擔,接著貼上封條,完成刈火才會啟程回鑾,一路上均有專人守護以保香火不熄。
【往下看更多】
● 越捷突掛緊急代碼「7700」轉降小港 乘客遷怒地勤
● 快訊/南港LaLaport停電 台電回應了
● 不斷更新/白沙屯媽祖來了!朝天宮周圍擠進50、60萬人齊喊「進喔!進喔!」
【今日最熱門】
● NBA/勇士柯瑞轟29分無用!火箭逼進關鍵第7戰
● 跟走白沙屯媽祖7年!「男星沿途送貼布」 回程背包狀況驚人
● 影/張麗善移爐主位挨批!昔搶轎媽祖急倒退畫面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