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對於一位來自韓國、初登台灣舞台的外籍啦啦隊成員而言,是最直接也是最棘手的挑戰。
剛來台灣時,李多慧的中文程度僅限於簡單的打招呼與表演口號,初期在接受訪問、排練溝通與球迷互動時屢屢受限。然而,她選擇直面這項挑戰——除了家教中文課程外,她更在日常中積極與隊友聊天、觀看中文綜藝節目,甚至勇敢挑戰獨自中文採訪,有次在錄影時,外頭的工作人員和她說,可以用韓文,沒問題,但她說「沒關係我可以」堅持用中文受訪完畢,讓現場的人都非常感動。
更重要的是,文化溝通方式的不同也讓她初期面臨「理解落差」。韓國的溝通文化相對階層分明,講求上下尊卑、語氣謹慎,尤其在職場內部。然而台灣的工作場合偏向平權開放、對話直接,許多意見與討論是當下立即回饋,這讓她在最初感到壓力與不安。但透過一次次的團隊協作與舞台經驗,她學會了在保持韓式禮節的同時,也逐漸調整自己在地的溝通風格,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也拉近了與粉絲與媒體的距離。

除了語言與工作文化的轉換,更細膩的是她在日常生活中的適應與轉變。台灣與韓國雖同屬東亞文化圈,但在飲食結構與生活條件上仍有不少差異。初來時,李多慧曾因水質與飲食習慣產生小小的不適應,也尋找適合自己的飲食口味,更難免會想念「家鄉味」,花了一點時間吃遍韓式餐廳,也有幾家口袋名單。
同時也主動探索當地美食—從牛肉麵、鹽酥雞,到豆漿與早餐店都成為她社群上分享的素材,也逐漸建立屬於她的「台灣味生活」。她更熱衷於逛夜市與超市,觀察台灣人的日常購物習慣,並在YouTube頻道分享自己的發現與心得,讓粉絲們不只看到表演舞台上的她,也認識她私底下真實且可愛的一面。

韓國啦啦隊以嚴謹的編舞與高強度的訓練著稱,團員之間講求整齊一致、動作到位;而台灣啦啦隊的表演風格則更具自由性,舞曲數量多、曲風多元,甚至鼓勵舞者融入個人風格、即興反應、與粉絲互動。例如,每支應援舞幾乎對應不同球員或比賽情境,舞者不僅要記住動作,還需即時對觀眾氣氛作出反應,提升整體娛樂效果。
李多慧曾表示,這樣的模式雖然一開始很吃力,尤其台灣的應援歌曲數量多達百首,搭配需要喊的中文口號,是一大挑戰。但隨著時間累積,她對這種自由發揮的感覺,駕輕就熟,也逐漸建立出屬於自己的台灣舞台風格,目前在味全龍也參與編舞及設計T-shirt此外,台灣啦啦隊成員之間相處較無上下之分,大家以「姊妹」相稱,生活互動上也相對開放與輕鬆,這讓多慧從韓國職場的緊繃中釋放出來,更自在地投入團隊與表演。

兩年的在台發展,不僅為李多慧贏得大量支持者,也讓她成功開展啦啦隊以外的演藝觸角。她曾參與綜藝節目錄影、拍攝品牌廣告,並在社群媒體上持續經營個人IP,尤其是YouTube頻道成為她與粉絲互動的重要平台,內容涵蓋舞蹈、生活紀錄與個人心情。近期,她更預告將公開搬入台灣新家的消息,象徵著從「長期工作」到「長期生活」的轉變。
這樣的轉變背後,並非單純的職涯規劃,更是一種深層的文化投入與認同,且取之台灣,需回饋與台灣,這不只是對在地經濟的支持,更是一種心理歸屬感的表達。她不再只是「韓國來的啦啦隊成員」,而是成為台灣職場與文化的一分子。
李多慧兩年來在台灣的成長,已不僅止於職涯上的成功。她對語言的投入、文化的理解、生活的融入,甚至對公益與在地經濟的關心,都是一位文化參與者應有的樣貌。她不再只是來台工作的「外來者」,而是選擇在深耕、此安身立命的「準台灣人」。

李多慧積極回饋台灣,例如花蓮大地震及育幼院的捐款,甚至親身服務及照顧孩子,近期更簽下租屋長約,顯示深耕台灣的決心,並將正式公開搬家過程,李多慧表示「 台灣對我的好,我會努力回饋」
未來,李多慧將持續深耕台灣,這兩年,她用一場又一場的舞蹈,一次又一次的學習,完成了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轉譯」與「跨界融合」。李多慧讓人們看見:啦啦隊的舞台不只是歡呼與表演,更是跨文化理解與社會參與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