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名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世界文化遺產」、非洲歷史最悠久的剛果民主共和國(DR Congo)維龍加國家公園(Virunga National Park)驚傳爆發炭疽病疫情(Anthrax),約50頭河馬暴斃,引發國際保育團體與公衛組織關注。
《BBC》報導,維龍加國家公園是世界上現存三分之一山地大猩猩(mountain gorillas)和超過一千頭河馬的家園。自上周起,園區內河川陸續出現河馬浮屍,有部分腹部朝天,一動也不動地漂浮在伊沙沙河(Ishasha River)上,目前已累積超過50頭。
國家公園主任梅洛達(Emmanuel de Merode)表示,正在努力打撈這些動物並將其掩埋,防止進一步蔓延,但由於河馬體型龐大、重量又重,現場缺乏挖土機等重機具,加上缺乏道路和後勤支援,處理屍體非常困難,「我們有辦法限制病毒的傳播……就是埋葬時和苛性鈉(caustic soda,即氫氧化鈉)一起入土。」
初步檢驗證實,這些河馬體內都驗出炭疽桿菌(Bacillus anthracis),應該都是因炭疽熱死亡。而在同一時期,伊沙沙河注入的非洲五大湖之一「愛德華湖」(Lake Edward)周邊,也發現其他大型動物暴斃,也驗出炭疽桿菌。
炭疽病是由炭疽桿菌引起的,人類感染炭疽桿菌的致死率一感染方式不同,由24%至80%,可能致命,但通常不易傳播。炭疽桿菌主要以孢子的形式存活,孢子在土壤中隱藏數年,通過吸入或割傷等傷口,進入動物體內。
保育與公衛團體警告:「雖然目前炭疽病主要影響野生動物,但對人類同樣具有潛在的傳染風險」,儘管尚未接獲人類感染炭疽桿菌的病例,剛果當局已加強監察及檢疫措施,呼籲民眾遠離疫區的河流,剛果為龍可疑的動物屍體或水源。
維龍加國家公園於1925年設立,佔地約3120平方英里,多年來致力保護非洲珍稀野生動物,曾是全球最大的河馬棲息地之一。但自1994年起,因剛果內戰和持續增加的非法捕獵,野生河馬的數量銳減,2006年從原本逾2萬頭減至數百頭。近年公園積極推行復育,成功將河馬數量恢復至約1200頭。這次疫情不僅凸顯野生動物面臨的健康威脅,也反映剛果長期的動盪局勢與生態保育之間的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