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慶中/綜合報導】紐西蘭環境部發布三年一度的《我們的環境2025(Our Environment 2025)》報告,整合空氣、氣候與大氣、淡水、陸地及海洋5大領域的統計數據,全面評估新西蘭的環境狀況,發現紐西蘭著名的獨特本土物種正面臨滅絕威脅。報告顯示,紐西蘭本土物種的處境令人擔憂:多達78%的陸地鳥類、68%的淡水鳥類、76%的淡水魚類、93%的蛙類及94%的爬行動物,正面臨滅絕威脅。
《The Guardian》報導,紐西蘭環境部長帕默(James Palmer)表示,此次報告的結果讓人憂喜參半,「報告凸顯了對人類、社區及環境的真正風險,若不採取行動,將威脅我們及後代的生計與生活品質。但報告也顯示了一些樂觀的理由,」儘管水質持續惡化,但空氣品質則出現些許改善。
報告顯示,紐西蘭本土物種的處境令人擔憂:多達78%的陸地鳥類、68%的淡水鳥類、76%的淡水魚類、93%的蛙類及94%的爬行動物,正面臨滅絕威脅。由於地理上的隔離特性,紐西蘭獨特的生物多樣性在全球生態危機中屬於受威脅比例最高的地區之一,土地使用、污染、外來入侵物種及氣候變遷均對生物多樣性構成影響。
報告發現,地下水質的最大問題是大腸桿菌(E coli)污染,這種存在於人畜腸道的細菌可能引發嚴重疾病,與農業及城市活動有關。在2019至2024年間,超過1000個地下水監測點中,近一半至少一次未達飲用水大腸桿菌標準。此外,近半數受監測河流的大腸桿菌趨勢惡化。同時,過量硝酸鹽累積問題也因密集農業、伐木及城市化而加劇,影響水質並破壞地表水生態系統,而硝酸鹽的一大來源則是食品添加物。
威靈頓維多利亞大學淡水生態與環境科學高級研究員喬伊博士(Dr. Mike Joy)指出,報告揭示了環境持續惡化的現實,戳破了外界對「清潔綠色紐西蘭」的迷思,敦促政府正視問題。
報告還提到紐西蘭正面臨著嚴重外來植物入侵問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野生針葉樹(wilding conifer)。這種從人工林向外擴散的入侵植物,目前已侵佔約200萬公頃土地,每年擴張約9萬公頃。若不妥善管理,30年內可能侵佔全紐西蘭約四分之一的土地,而其中大部分為保育用地。造林樹種是經過育林學家篩選、具有生長快速、耐病抗蟲、高經濟價值等特性的品種,但當這類樹種混入原生林中,就可能淘汰原生樹種,相當於生態入侵。
報告還分析了氣候危機對新西蘭的影響,包括極端天氣事件頻率與強度的增加。目前約75萬人及50萬棟建築位於靠近河流或沿海的「極端洪水」(extreme flooding)風險區,低窪社區易受海平面上升影響,農村地區則面臨野火風險。帕默表示,未來紐西蘭需在資源分配與優先事項上面臨艱難抉擇。
“Our Environment 2025 report documents an alarming decline of nature in Aotearoa, driven by activities such as industrial dairying and fishing, and highlights the desperate need for strong Govt regulation to protect nature from more harm.” – @RusselNorman https://t.co/M8oOSl3xcs
— Greenpeace Aotearoa (@GreenpeaceNZ) April 7, 2025
儘管環境挑戰重重,報告也發現了一些進展,特別是在空氣品質方面。雖然道路交通仍是氮氧化物污染的主要來源,但更嚴格的排放標準、更多人選擇低排放車輛、包括電動車,以及引擎與燃料技術的進步,使車輛帶來的空氣污染有所減少。帕默認為:「我們在某些指標上已開始取得顯著進展,例如選擇更環保的汽車與家用供暖方式,這些改變正改善空氣品質,並可能帶來更好的健康效益」,強調這些進展證明「改變是可行的」,應繼續趁勢推動,採取更多行動以保護紐西蘭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