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4 19:00 臺北時間

客座教授安烈炫/夏威夷王國的客家 巴色會與客家基督徒

mm-logo
時事
客座教授安烈炫/夏威夷王國的客家 巴色會與客家基督徒
0:00/0:00

文/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

十九世紀是客家人大規模向海外遷徙的重要時期。他們的足跡遍布東南亞、加勒比地區、大洋洲,甚至遠至夏威夷。夏威夷因其糖業的發展而成為吸引華工的重要地點,其中即包含大量來自嶺南山區的客家人,除了客家基督徒之外,也有道教客家。本文只探討客家基督徒的夏威夷遷徙,並聚焦於巴色會(Basel Mission)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巴色會自十九世紀中葉起即活躍於中國華南地區的客家社群,許多客家人在出洋前已皈依基督信仰,此一背景對他們在異地的信仰實踐與社群生活產生深遠影響。

十九世紀客家移民夏威夷

十九世紀中葉以降,中國內部戰亂頻仍,其中太平天國之役與土客械鬥,對華南地區客家人造成極大壓力,驅使客家人轉向海外尋找生存出路。與此同時,夏威夷王國為發展甘蔗種植與製糖產業,急需大量勞動力。1850年,夏威夷政府頒布《主僕法案》,正式引進契約勞工制度,允許外籍勞工合法受聘於當地農場及糖廠。該政策成為吸引華工的重要法令,加上美國南北戰爭後對蔗糖的需求上升,促使夏威夷糖業迅速擴張,從而激發華工的需求。內外因素交織之下,客家人遂加入華人移民夏威夷的潮流。

夏威夷糖業發展與客家華人移民

夏威夷糖業的興起與華工的大量輸入密切相關。自十九世紀中葉起,甘蔗種植與製糖逐漸取代傳統經濟活動,成為國家經濟的核心產業。1875年,夏威夷與美國簽訂《互惠條約》,開放市場並吸引美國資本大量湧入,使得糖業的產量與規模持續擴大,勞動力需求亦急遽上升。在此背景下,華人,特別是客家籍貫者,以其低廉工資、吃苦耐勞及宗族網絡的優勢,成為主要勞動來源。

華人移民夏威夷的歷程可劃分為若干階段。初期為零星個案,例如1802年王子春抵達拉奈島從事製糖工作;至1830年代,部分工匠與農工已進入甘蔗產業,但規模有限。真正大規模移民則始於1852年,當年704名契約華工抵達夏威夷,標誌制度化移民的開端。1865年至1875年間,華工人數增至1921人;1877年至1884年間,更有超過12000人抵達,形成高峰。初期移民以男性壯年為主,至1890年代,女性逐漸加入,促進家庭結構與社群穩定之建立。根據1896年統計,夏威夷華人已達25000人,形成規模可觀之社群。1887年後,夏威夷開始限制華人入境,1898年被美國併吞後,進一步受限於美國排華法案,導致華人移民趨勢明顯減緩,移民社群的成長與再生產面臨阻礙。

夏威夷第一華人基督教教會。張維安提供
夏威夷第一華人基督教教會。張維安提供

巴色會在華南客家地區的宣教

巴色會為十九世紀歐洲重要的差會之一,自1847年起即致力於華南的客家地區傳教,並取得一定成效。該會在新安縣的李朗村設立了神學訓練學校與男生寄宿學校,成為傳教工作的基地。另一個重要的傳教基地是廣東東北的樟村,1926年開始,位於東江沿岸的老隆(龍川)成為巴色會的總部。巴色會所提供的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轉化,亦包括教育、語言訓練與跨文化的網絡連結。許多早期移民至夏威夷的客家人中又許多基督徒,正是於中國時期便已皈依基督教。

巴色會對客家移民夏威夷的影響

儘管巴色會未在夏威夷設立正式據點,但其對夏威夷客家基督徒的移民與安頓具有實質性影響。早在十九世紀五、六○年代,巴色會陸續協助信徒前往英屬西印度群島,並鼓勵其拓展至婆羅洲,夏威夷只是其中的一個可能。巴色會的重要牧者黎力基(Rudolf Lechler)與分散海外的客家信徒保持聯繫,持續提供屬靈指導。

1876年,有28位受巴色會影響的客家基督徒抵達檀香山,次年由古今輝等人成立基督教社團,被譽為「華人YMCA」,並逐步發展為中華基督教會協會。夏威夷第一所華人教堂即由客家基督徒建立,早期以客家話講道,教會長老與執事多出身於巴色會背景。黎力基牧師鼓勵信徒以家庭為單位移民,有助於宗教社群的穩定成長。其妻瑪麗·黎力基(Marie Lechler)在香港創辦女子學校,畢業生中有數人嫁予夏威夷客家信徒,進一步促進家庭與宗教生活的穩固。

夏威夷第一華人基督教教會。張維安提供
夏威夷第一華人基督教教會。張維安提供

客家基督徒在夏威夷

抵達夏威夷的客家基督徒,在宗教、經濟與社會層面皆展現出高度的適應能力。他們從農場勞動逐步轉向商業活動,如經營雜貨店與地產買賣。古今輝即為一代表性人物,由店員晉升為富商,並擔任清政府在夏威夷的領事,積極協助華人爭取公民權與維護權益。客家基督徒亦成立多個社群機構,如1882年創立的中華會館、1894年的聯衛會與1897年的惠華醫院,提供法律、醫療與社會支援,為社群凝聚與抵抗排華政策提供組織基礎。

巴色會與夏威夷客家社群的長期聯繫

夏威夷的客家基督徒與巴色會保持長期聯繫,展現出宗教信仰與移民社群之間的持續互動。1879年,檀香山華人基督徒透過黎力基牧師向中國教會捐款;1886年捐款總額甚至達到2,000美元。古今輝本人於1892年返鄉,於梅州捐資興建學校與教堂,顯示出移民對母會的反哺與對信仰根源的認同。另一方面,巴色會亦派遣受訓華人傳道人赴夏威夷牧養當地社群,如曾廷輝於1880年即曾前往;1887年,黎力基夫婦亦應邀赴夏威夷訪問。

十九世紀客家人移民夏威夷的歷程,體現了族群在動盪社會結構中尋求生存與重建的歷史動力。在此過程中,巴色會的傳教行動不僅改變了客家社群的宗教結構,也透過教育與網絡建構,為其移民經驗提供了文化資本與組織支持。抵達夏威夷後的客家基督徒,展現出高度的主體性與集體行動能力,成立教會、推動社會改革、爭取權益,並將宗教信仰轉化為凝聚社群與抵抗排斥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客家社群與巴色會之間所維繫的長期關係,形成了跨國宗教連結,進一步展現了基督教在全球移民網絡中所發揮的影響力。

電影侏儸紀公園拍攝的場景。張維安提供
電影侏儸紀公園拍攝的場景。張維安提供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邀請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

更新時間|2025.04.14 19: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