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10:30 臺北時間

羅世宏專欄/大學的脊梁:哈佛大學對政治干預的反抗

mm-logo
時事
羅世宏專欄/大學的脊梁:哈佛大學對政治干預的反抗
0:00/0:00

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

2025年4月,美國哈佛大學收到來自聯邦政府的正式信函,內容提出十項帶有政治性質的「改革」要求,並以凍結總額高達90億美元的補助金作為威脅。這些要求包含解散多元、公平與共融(DEI)機構、限制學生參與校務決策、改革國際學生甄選制度,甚至包括進行「觀點多元審查」──審查學校是否足夠包容保守觀點,若不符標準則剝奪其教學與聘任自主權。

哈佛大學校長賈伯(Alan M. Garber)在致全校公開信中回應表示,這些干預已經「構成對哈佛思想環境的直接攻擊」,更違反憲法第一修正案保障的學術自由與制度自主。他強調,無論誰執政,政府皆無權規定一所大學該教授什麼內容、應錄取誰、或應研究哪些學科。

但哈佛的抵抗在美國高教界中並不多見。根據《經濟學人》報導,哥倫比亞大學是最先收到「政府信函」的大學,政府要求其驅逐參與抗議的學生、改革招生制度,並將該校中東研究中心交由政府「接管」。哥大選擇全面配合,其代理校長也在一週內辭職。除了哥大,普林斯頓、康乃爾、西北大學等校也相繼被凍結數億美元的聯邦研究經費。

這些針對菁英大學的整肅措施並非一時興起,而是有其歷史脈絡可循。1971年,右翼政治勢力即呼籲展開一場長期的文化戰爭,以對抗大學、媒體、法院對自由主義與社會改革的支持。此後,美國保守派智庫與媒體逐步建構「大學是左翼溫床」的敘事框架,川普政府此次對大學的整肅即是這場文化戰爭的延伸。

此次聯邦政府要求菁英大學驅逐「親巴勒斯坦抗議學生」、撤換持激進觀點的教授、公開錄取與聘僱資料、接受外部意識形態審查,其目的不再只是反猶,而是要全面改造學術場域的政治生態。這種轉向,將《民權法案》轉用為攻擊武器──原為保護弱勢群體,如今卻被用來聲稱白人學生遭受不公平待遇,企圖推動廢除平權措施。

《經濟學人》評論指出,美國聯邦政府對大學的整肅是一場持續累積的報復工程,目的是要摧毀學術界對社會正義、多元價值的制度性支持。政府以「多元觀點」為名,要求學術單位聘任保守派學者,甚至威脅「接管」部分系所,這種對學術自由的侵害,與中國、俄羅斯等政權對學術界的控制有相似之處。

哈佛是少數仍願捍衛大學自治原則的高等教育機構。但在聯邦政府透過財政工具、行政指令、簽證審查等手段構築的整肅體系下,其他學校多數選擇沉默或妥協。這種沉默或許能暫時保住經費,卻可能讓美國大學失去作為自由堡壘的核心精神。

我們該如何回應這場危機?首要之務是辨識這場攻擊並非針對「左翼校園」,而是對知識獨立性本身的質疑與瓦解。若我們不守護哈佛的校訓「Veritas」(意指真理),那麼政治將決定可以探究或言說什麼──這將是對自由社會的根本威脅。

更新時間|2025.04.17 10: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