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19:00 臺北時間

客座教授安烈炫/客庄文化生活環境營造的最後一哩路

mm-logo
時事
客座教授安烈炫/客庄文化生活環境營造的最後一哩路
0:00/0:00

文/羅烈師(國立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系主任)

在社造計畫在台灣各地進行時,客委會提出了「客家委員會補助地方政府推動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大致上是社造2.0的階段。這個階段的社造目標是「面的擴散」:以「地方文化生活圈」之區域發展概念出發,規劃《地方文化館第二期計畫》及《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二期計畫》之雙核心計畫,旨在從軟體(社造觀念培育)及硬體(地方文化設施)兩方面,同時提升社區文化生活。

營造:環境與文化

鄉鎮市或者縣市政府為這一計畫的提案與執行單位,提案經縣市初審並修正後,由客委會召集專家學者,組成審查委員會,通過後執行。經多年實務運作,又成立了全國分區督導團及地方輔導團兩種機制,以便在短暫的審查之外,使地方政府各計畫,從提案、修正、執行與考核,都能獲得長期的輔導與督導。

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計畫的實質是空間硬體之工程施作,但在進入實質施作之前,這一計畫的精神係強調「研究調查、規畫、設計與施作」等4個循序漸進的歷程,希望後續工程成果確實為社區之所需,且亦符合客家文化之傳承與發揚。除此之外,客家委員會尚有「客家委員會推動客家文化設施活化經營補助計畫」,置重點於軟體活動,藉以補強前者過重硬體的傾向。

落實:最後一哩路

參與社造者近30年所參悟的道理是:社區人士本身才是這最後一哩路。其實這不是什麼大道理,以筆者經驗之所及,在所有層級的審查或工作會議上,這一理念經常被提及,也不曾被質疑。然而,困難之處在於,它很難實踐。

在這一計畫實質進行的鄉鎮村落場域中,地方人士、地方政府官員與承辦廠商三方相對,儘管有前述綿密的機制,地方人士之實質地位十分不確定。如果在較好的情況下,官員聰明又盡職,廠商負責而具專業道德,又有充分能力與時間參與的地方人士,就會完成經典的個案。

第三部門

國內文化資產與社區營造相關議題,累積多年經驗後,形成了社區規畫師與駐地工作站機制,企圖在人才與場域兩方面,落實文化環境之營造計畫。

如果擁有環境營造專業知識與能力的外來人士,像人類學家,甚至傳教士那般,在社區埋鍋造飯,安家落戶;或者具有這一知能的旅外社區人士,能夠返鄉參與;又或者在培力過程中,社區人士真能獲致文化生活環境營造之知能素養與情感。那麼這個造人的旅程就真的走完最後一哩路,往後的營造計畫也將能夠持續進行。

關於造人的問題,最好對於提案社區第三部門有明確之評鑑指標,據以作為提案單位執行能力的重要條件。初期這一評鑑可以是優先補助之加分標準,未來則應朝向使社區第三部門之能力成為計畫補助之必要條件,而且也應該考慮同時訂定獎助辦法。

毫無疑問地,這絕對不是件簡單的事。然而「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苟為不蓄,終身不得」。如果我們建立適切的指標,在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好好普查第三部門。那麼以客家文化生活環境營造補助計畫相對殷實的經費,既用於硬體,也成於軟體,十年之後,必見其功。

點我線上收聽《客座教授!安烈炫》

《講客廣播電臺》邀請國內3位重量級客家學者張維安、羅烈師與林本炫,共同主持客家知識含金量超高的廣播節目《客座教授!安烈炫》,將嚴肅的族群文化與客家議題,透過輕鬆對談的方式,傳遞給大家,把學術研究和民眾的距離,拉得更近一點。您還可以透過以下平台隨選收聽:
Apple Podcast ▶https://reurl.cc/yLy3bl
Spotify ▶https://reurl.cc/Dj1VpN
SoundOn ▶https://reurl.cc/Gj9o2D
KKBOX ▶https://reurl.cc/Wx5kK5

更新時間|2025.05.05 19: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