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8 15:28 臺北時間

改寫冷戰後國際政治 「軟實力之父」奈伊逝世、享壽88歲

mm-logo
時事
改寫冷戰後國際政治 「軟實力之父」奈伊逝世、享壽88歲
0:00/0:00

【要聞中心/綜合報導】創造「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的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前院長奈伊(Joseph Nye)昨天逝世,享壽88歲。他的學術與政策生涯橫跨60年,曾在兩屆美國總統政府中擔任要職;他曾於2013年12月以哈佛大學教授身分來台,出席總統府月會,以「國家未來的實力(The Future of Power)」為題演講。

新自由主義思想家 擅將理論化為政策

根據《法新社》報導,奈伊昨天與世長辭,享年88歲。他於1937年出生於美國紐澤西州的南奧蘭治(South Orange),以最優等成績從普林斯頓大學畢業後,獲得羅德獎學金(Rhodes Scholarship),赴英國牛津大學修讀哲學、政治和經濟(PPE) 。

奈伊1964年進入哈佛大學(Harvard University)任教,曾擔任哈佛甘迺迪學院(Harvard Kennedy School)院長,並在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與柯林頓(Bill Clinton)任內擔任政府職務。

有「軟實力之父」美譽的奈伊,學術與政策生涯橫跨60年,不僅在政治學術界留下深遠貢獻,也曾在2屆美國總統政府中擔任要職,致力推動核不擴散政策及加強美日關係,是國際關係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

美國前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表示:「很少有人能像奈伊那樣,為我們的知識資本、對世界的理解,以及美國在世界的定位貢獻如此深遠。」曾任白宮亞洲事務顧問的中情局中國問題專家韋德寧(Dennis Wilder)指出:「他是那種能夠將高度理論化的國際關係思維,轉化為實際政策的完美學者。」

這位新自由主義思想家共撰寫了14本書和200多篇期刊文章,研究領域涵蓋軍備控制與泛非主義等,包括《權力大未來(The Future of Power)》、《強權者的道德(Do Morals Matter?)》,以及 2024 年底出版的重磅回憶錄《活在美國世紀(A Life in the American Century)》。

開創「軟實力」一詞 重塑冷戰後國際政治語言

奈伊最廣為人知的是在1980年代末期提出「軟實力(soft power)」一詞。此一概念提出後,不僅重塑冷戰後國際政治的語言與視野,更成為多國外交戰略的重要依據。

「軟實力」是指在國際關係中,一個國家所具有的除經濟及軍事外的第三方面實力,主要是文化、價值觀、意識形態及民意等方面的影響力。相較於武力與經濟制裁等「硬實力」,軟實力包括能夠贏得他人支持的價值與文化,國家透過吸引力來取得主導地位的概念。

奈伊在2004年出版的著作中提到這個主題時寫道:「軟實力,是讓別人也想得到你所追求的結果,是一種吸引力,而非強迫他人。」他舉出的例子,包括美國前總統小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推行「睦鄰政策」後,美國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日益增強;相反地,儘管蘇聯的硬實力日益壯大,莫斯科卻因為殘暴統治而失去了對東歐的控制。

川普任期 美國「軟實力」面臨挑戰

此一理念如今遭到美國總統川普嘲弄。川普自今年1月重返白宮以來,大幅削弱了美國的軟實力,包括取消對外援助、打壓國際學生,並試圖增加軍事開支。

奈伊今年2月接受《法新社》訪問,談及他如何看待川普的第2任期時寫道:「川普其實不是很瞭解權力,他只把這看作是脅迫與交易。」

奈伊說,美國在二戰之後主導的西方勢力,常被叫做是一種帝國主義,但這是「邀請式」的帝國,是吸引人願意主動投入的同盟。這種吸引力可以讓一個國家發揮的影響力與主導力事半功倍。因此,「精明的現實主義者會在國家利益的定義中納入一些普世認同的價值觀,『美國優先(America First)』在美國選舉中是個響亮的口號,但在國際上卻吸引不了多少人支持。」

奈伊說:「川普把短期成果誤認為長期效應,強硬的脅迫權力(例如關稅威脅)或許在短期內奏效;但從長遠來看,卻會促使他國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我們過去80年的成功,也有賴於自身的吸引力。」他強調,「川普卸任後,我們或許能恢復一些聲望,但他已經破壞了人們對美國的信任。」

奈伊另說,美國的軟實力過去也曾經歷過不同的週期性變化,例如在越戰期間,美國一度不受歡迎。奈伊承認,單靠軟實力有其局限性。他在書中寫道:「優質的葡萄酒和起司無法保證法國的吸引力,口袋怪獸(Pokemon)遊戲的流行,也不能保證日本能達成他們希望的政策成果。」

曾對台警示川普作為

奈伊在去年的2024遠見高峰會現場即時連線,分析川普第二任期的對台態度,將更聚焦於「交易性」的互動,他說:「川普會問『你能為我做什麼?』,而我又該為你做什麼?」、「台灣將面臨更多壓力,包括關稅與對中國的技術禁令。」

至於對台軍售,奈伊認為,川普不會大幅更動,「華盛頓有時會用此譬喻形容:『我們應該幫助台灣成為一隻豪豬,中國若想吞下它,將會非常不舒服』。」因此,軍備上,美國將優先考慮機動性高、不易摧毀的類型。

任官期間 關注日本事務與核政策

外界認為,倘若凱瑞(John Kerry)在2004年贏得總統大選,奈伊可能會是國家安全顧問人選。他也特別關注日本事務,前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甚至考慮任命他擔任駐日大使。

奈伊擔任政府職務期間,大多聚焦核政策。他認為,核武的風險本可嚇阻主要強權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但自冷戰結束以來,核武擴散帶來了新的危險。

哈佛大學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在聲明中說:「他(奈伊)最自豪的是在卡特和柯林頓政府時期,在理智和實踐上為防止核戰爭做出的貢獻。」

更新時間|2025.05.08 15:3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