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2 10:56 臺北時間

羅世宏專欄/生在美國:出生公民權的憲政考驗

mm-logo
時事
羅世宏專欄/生在美國:出生公民權的憲政考驗
0:00/0:00

文/羅世宏

畢業於倫敦政經學院,立志不做大官,也不做大事。平日最喜歡做的事是閱讀、思考和寫作。最大的缺點是「好為人師」。

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近期正在審理一起可能改寫美國憲政基礎的案件:川普總統於第二任期伊始簽署行政命令,試圖終止超過百年歷史的「出生公民權」(birthright citizenship)。這項政策源自1868年通過的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明確規定:「凡在美國出生或歸化,並受其管轄者,皆為美國及所屬州之公民。」這段語言,曾在1898年最高法院「美國政府訴黃金德案」(United States v. Wong Kim Ark)中被確認適用於所有生於美國的人,無論其父母國籍或移民身份為何。

如今,川普政府主張此一條款從未真正適用於非法移民或短期簽證者之子女,並宣稱美國憲法第十四修正案當初僅為保障曾經是「前奴隸」的新公民而設計,並非為了保護非法移民及其在美國出生的子女。司法部代表索爾(D. John Sauer)更在最高法院辯論時聲稱,美國司法體系對此解釋「已經錯了127年」,應該重新定義與解釋第十四修正案。

民意的警訊:多數美國人反對終止出生公民權

然而,儘管保守派大法官主導的最高法院對該案表示關注,來自全國的最新民意卻顯示明顯分歧。根據NPR與Ipsos於5月進行的調查,僅有28%的美國人支持川普廢除出生公民權的行政命令,反對者達到53%。這項結果與2月相同主題民調數據幾乎一致,顯示川普此舉不僅未能改變主流民意,更可能已引發憲政危機與社會撕裂。

有趣的是,即便民眾對其他強硬移民政策如大規模遣返、幫派份子驅逐等政策的支持度較高,他們對出生公民權的態度卻明顯更為審慎。這或許反映的是,美國社會對「誰是美國人」的界定仍深受憲法精神與歷史共識影響。

憲法界限與總統野心

事實上,本案真正的憲政風險並非僅止於公民資格的爭議,更關鍵的是總統行政命令是否能夠凌駕憲法、繞過國會、甚至規避司法監督。川普的法律團隊刻意將重點放在質疑聯邦地方法官頒布「全國性禁制令」(nationwide injunctions)的合法性,意圖削弱司法對總統命令的制衡。此一法律攻防,若獲最高法院支持,將使出生公民權問題的司法保障出現「州際落差」!

正如移民權利組織「Forward US」的副總裁安德莉亞·佛羅瑞斯(Andrea Flores)所警告的:「這將形成一種拼布式制度,在南卡州出生的孩子可能不是公民,而在北卡州出生的卻是」。對一個建立在聯邦憲政秩序上的國家而言,這種情況無疑是對法治與人權的嚴重挑戰。

真正危機是法治危機

川普試圖用行政命令推翻憲法明文規定的企圖尚未如願,但令人憂心的是最高法院是否願意配合這場違憲演出。大法官傑克森(Ketanji Brown Jackson)痛批:「這將把司法體系變成『抓到我,就算你贏』的遊戲」。她的警語不只是針對移民政策,更是在提醒美國社會:法治的基礎不容隨意動搖。

民調顯示,多數美國人仍堅信這塊土地上的新生者即享有尊嚴與權利,即使是無證移民的孩子亦然。面對美國政府的權力擴張及其提出的釋憲請求,守護法治與人道精神將是這個多元民主社會未來能否延續的關鍵。

更新時間|2025.05.22 11:00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