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張慈恩報導】張小姐懷孕36週又4天時突發高燒,隔日緊急剖腹產下男寶寶安安。初生時,安安的狀況看似良好,未料第四天卻在嬰兒室兩度出現唇色發紺的危急情況,經刺激後雖恢復,活力卻逐漸下降。兒科醫護團隊迅速排除先天性心臟病可能,抽血檢查竟顯示安安白血球、血小板低下,肝功能異常,並隨後出現發燒及活動力下降。高度懷疑為周產期感染下,醫療團隊立即安排血液培養、腰椎穿刺及核酸檢測,並同步通報疾管署。檢驗結果證實安安感染了罕見且兇猛的新生兒伊科11型腸病毒,併發重症,隨即轉入兒童加護病房積極搶救。
新生兒腸病毒常見3種感染途徑 周產期最常見
台北慈濟醫院兒科部吳秉昇醫師指出,常見感染新生兒的腸病毒主要為伊科病毒和克沙奇B型病毒兩大類,傳染途徑可分為生產前感染、周產期感染及產後感染三種。一般而言,若母親在生產前感染腸病毒,病毒可能透過血液經胎盤傳染給胎兒;若母親感染超過兩週後才生產,體內產生的腸病毒抗體也會經由胎盤進入胎兒體內,提供一定的保護力。但若寶寶在母親感染兩週內出生,體內便只有病毒而缺乏抗體,容易在出生後快速發病且病情通常較為嚴重。周產期感染則是指嬰兒在生產過程中,接觸到母親帶有腸病毒的血液或糞便而受到感染,這是新生兒腸病毒感染最常見的途徑。至於產後感染,則多發生於托嬰機構的群體感染,或是返家後被其他家庭成員傳染。
伊科11型病毒兇猛 新生兒重症死亡率高
吳秉昇醫師強調,伊科11型病毒感染新生兒後,引發腸病毒重症的機率相當高,且重症死亡率也高達二至五成。他解釋,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特點是病毒性敗血症會影響全身多個器官,特別容易出現猛爆性肝炎、心肌炎、腦炎及凝血功能異常等全身性症狀。由於目前尚無針對腸病毒的特效藥物,發病時病情進展往往相當快速且猛烈,因此對兒科醫師而言,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治療是一大挑戰。
吳秉昇醫師說,目前醫界對於新生兒腸病毒重症的治療共識是盡早使用免疫球蛋白,這是一種濃縮的人類抗體,有助於中和寶寶體內的腸病毒。其餘的治療則以支持性療法為主,這非常考驗新生兒重症醫療團隊的經驗與能力。
父母感染腸病毒無典型症狀 做好衛生管理莫輕忽
由於目前僅有A71型腸病毒有疫苗上市,而新生兒感染的腸病毒多非此型。此外,父母感染腸病毒時,經常不會出現手足口病、起疹子等典型症狀,而是以發燒、肋肌痛、咳嗽或腸胃道症狀表現,較難以早期診斷,連帶也難以有效預防新生兒感染。吳秉昇醫師提醒民眾,應隨時留意新聞報導是否有新生兒腸病毒疫情相關資訊,尤其在腸病毒流行期間更需提高警覺,托嬰機構也應加強洗手及環境消毒等預防措施,以保護幼兒健康。
【延伸閱讀】
腸病毒「伊科病毒」已致嬰兒2死1重症! 醫師示警提高警覺不排除大流行
今年第2例腸病毒死亡又是「伊科病毒」! 未滿1個月大嬰發病近1週後逝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895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