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選舉與政治攻防的幕僚都知道,政治主帥(總統、黨主席或總統候選人)的發言不能鉅細靡遺,必須有層次與節奏。比如說,對手陣營對我方發起進攻,主帥儘可能不要親自接招,而是以發言人回應代勞;同理,當我方要向對手發起攻擊時,多是由發言體系或立院黨團出手,很少會讓主帥領銜出征。因為主帥(特別是總統)發言不但一言九鼎,最好還要留下縱深,讓自己往後的國政治理有迴旋的空間;一旦主帥孤軍深入就容易產生風險,萬一不小心中伏遇險,可能就無可挽回。
國民黨在凱道發起大遊行,數萬人齊聚凱道說要「反綠共,戰獨裁」。賴清德則是選在遊行當天回嗆國民黨,如果真正要戰獨裁,應去北京天安門,尤其到中國見到獨裁集團時,不要再卑躬屈膝,要敢於向獨裁者爭取國家主權,傳達台灣人民的心聲。一番話讓國民黨人更火了,控訴賴邏輯死亡,嘲諷他心胸狹窄;媒體人王偉忠還說賴清德的說法「不合理到極點」、「你可以少講點話……這不是提油救火嗎?」
其實,賴清德並沒有「邏輯死亡」,相反地,他的邏輯很容易理解。根據最新的《經濟學人》民主指數,台灣排名世界第12名,是全亞洲之冠;而即使是無國界記者組織前兩天才公布的世界新聞自由指數,台灣排名全球第24,更是蟬聯亞洲第一。對民進黨人而言,國民黨人不珍惜台灣好不容易的民主成就,卻一天到晚詆毀台灣,歌頌中國,對自家人頤指氣使,在獨裁者面前奴言卑膝,這一切實在「是可忍、孰不可忍」,賴清德只是說出他們的心聲,也一吐怨氣。
賴清德說了讓支持者很爽的話,但問題還是要回到前述評價政治攻防的幾項標準。包括:這一段嗆藍白的說法難道非得要由賴清德自己站出來說不可?其他人來說都達不到原設定的效果?此外,由總統兼黨主席選在大遊行日親自擔任重砲手,對陣數萬名泛藍支持者,會衍生哪些政治風險?在想要達到的政治效應與可能的風險之間能夠達到平衡嗎?最後會不會失去的比得到的更多?
眾所皆知,藍白胡亂立法、濫砍預算,貴中賤台,傷害台灣民主,正是這場大罷免的起源之一;無待賴清德親自定調設定議題,這樣的政治意識其實早已存在綠營支持者甚至若干中間選民心中。就算民進黨有意拉高層級回應來勢洶洶的數萬國民黨支持者,府黨秘書長甚至閣揆都可以是選項之一。但賴清德親自回擊,勢必拉高藍綠對決的態勢,也加深藍營支持者的相對剝奪感,提高他們出面反罷免的動機。
這一陣子以來,國民黨身陷死亡造假連署風波,加上多個地方黨部被查抄,士氣低迷到極點,朱立倫一直苦於沒有動員自己群眾的標的。直到賴清德出手,不管他說得對不對、邏輯通不通,反倒讓朱立倫得以把偽造文書事件上綱成執政黨對在野黨的壓迫,這樣的藍綠對決其實是此刻朱立倫最想要的。
再強調一次,大罷免是要罷免現任的國民黨立委,這意味罷免投票是在現任者的主場作戰。大罷免要成功,就是在不斷擴大自己動員之時,更要想盡辦法降低對方的動員。正因為選區結構通常有利於現任者,所以持續地鎖定被罷免者違法失職荒唐的行徑是對的,但將罷免行動擴大成藍綠對決絕對是錯的。若不諳此理,不斷地要民進黨站出來「領導」罷免、鼓動罷免,這剛好害了整場罷免行動。
許多人戲稱台灣的民主就是「罵總統的自由」,只要對現狀不滿,就要總統出來解決。身為被罵久了的當事人,賴清德的憤懣不平、不吐不快可想而知。不過,總統既然擁有最大的權力,理應有最大的胸襟,把批評與污衊當成自己的修為。總統的話語權是用來進行政策說服與理解,而不是拿來抱怨抱屈,甚至進行藍綠對決,賴清德實在沒必要這樣嗆藍白。
更多鏡報報導
陳嘉宏專欄:基隆市府示範什麼叫「國家機器動得很厲害」
陳嘉宏專欄:看見朱立倫內心的恐懼
陳嘉宏專欄:會有幾席國民黨立委被罷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