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2025年4月28日中午,西班牙與葡萄牙發生大規模停電,波及安道爾及法國南部部分地區,影響約6,000萬人,為歐洲近二十年來最嚴重的停電事件之一。西班牙電網在數秒內損失約15吉瓦(GW)電力,相當於當時全國即時需求的60%,導致交通癱瘓、通信中斷、醫療系統依賴備用發電機,造成至少7人死亡。
西班牙首相桑切斯(Pedro Sánchez Pérez-Castejón)旋即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葡萄牙總理蒙特內格羅(Luís Filipe Montenegro Cardoso de Morais Esteves)也表示聲明,需數小時至一週才能全面恢復供電。
電力基礎設施老舊造成系統崩潰
關於可能的停電原因,主要是因為電網失衡而造成連鎖反應。根據西班牙電網營運商Red Eléctrica de España(REE)指出,停電前電網頻率從標準的50赫茲下降至49赫茲,觸發自動保護機制,導致發電站大規模斷電,形成連鎖反應。 這也反映西班牙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提升電網韌性,或是將電網結構現代化升級。
若與台灣過往的停電事的原因相比較,同樣都是因為瞬間的電力機組跳脫,造成系統性崩潰。由於西班牙的電力基礎設施老舊,再生能源遭遇舊系統整合的挑戰使得系統更為脆弱,同樣也是台灣在整合綠能與提升電網韌性的相同問題。
結構性依賴性難以分散風險
停電發生時,西班牙約55%的電力來自再生能源,其中主要為太陽能與風能。由於再生能源缺乏傳統發電機組的旋轉慣性,面對老舊的電網結構,容易導致電網穩定性降低,增加系統振盪的風險。也就是說,使用再生能源並非肇事原因,問題在於老舊的電網與機組並未能與時俱進。
由於電網未能因應再生能源的特性進行相應的升級,西班牙國內的電網結構大多仍停留在上個世紀末,馬德里在內的大城市甚至還有1950年代的佛朗哥遺產。官僚思維與創新理念的矛盾,造成系統難以整體性提升,並且也未能導入分散式儲能,作為波動時的平衡負載機制。
西班牙再生能源比例持續上升,但儲能設施與傳統備用機組的建設未能同步進行,官僚思維的老舊與創新理念無法開展,推動無法有效應對再生能源發電的間歇性特性,而這也是台灣目前遭遇的狀況。任何驗證計畫都需要數年的評估,並且在場域的選定與現場作業仍然要尊重台電。
伊比利半島的「能源孤島」結構值得台灣借鑑
西班牙與葡萄牙的電網與歐洲主電網的互聯容量有限,導致在發生電網異常時,無法迅速從鄰近國家獲得支援,增加系統恢復的難度。由於孤島效應的影響,台灣的南北電網遭遇單點故障時,因缺乏足夠的備援與調度能力,易導致全系統性的崩潰,這與西班牙的情況相似。
由於台灣全國共享單一電網,當某一電廠或變電所發生故障時,可能影響整個系統。2021年和2022年台灣遭遇的大停電,由於操作失誤導致設備毀損,引發連鎖反應,造成南部多處電廠機組跳脫,進而導致全台供需失衡,系統頻率驟降,引發自動卸載,暴露出電網缺乏區域隔離與分散風險的能力。

2025年4月西班牙大停電事件揭示在能源轉型過程,電網韌性與基礎設施升級的重要性。推動再生能源發展的同時,需同步強化電網建設與應急機制,以確保能源安全與社會穩定。同時,發展智慧電網技術,提升電網的監控與自動化系統,以快速應對異常狀況。
為減少孤島效應的衝擊,建立區域電網可提升電網的彈性與自我恢復能力,降低單點故障對整體系統的影響。增加南北電網的備援路線,配合增建儲能設施,分散負載節點,是台灣提升電網韌性的當務之急。
除了增建上述提到的增建分散式儲能系統,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all Modular Reactor, SMRs)也是近年能源議題的焦點,如果僅依靠燃氣機組作為備援電力,恐怕難以獨力面對地緣政治帶來的波動與影響。
對台灣而言,能源問題與永續發展固然重要,但是面對國家生存的現實境遇,分散能源供應來源的優先級應當更高。全面檢視能源政策與電網結構,在追求低碳目標的同時,尋求多元的能源結構,確保電網穩定性與韌性,避免「綠能烏托邦」淪為「系統性風險」。
西班牙的案例不只可作為規劃能源政策的借鑑,更應提升至國土韌性的層次,甚至納入往後全社會防衛韌性演習的課題。除了政府主動投資電力系統,如何盤點民間的儲能資源,包括再生能源、鋰電池與不斷電系統,以及建立通用的系統介接標準,實現「藏電於民」,才能發揮民主社會的優勢與韌性。
更多鏡報報導
羅世宏專欄:「全民公敵」馬斯克──從雲端墜落的科技傳奇
陳嘉宏專欄:賴清德大可不必這樣嗆藍白
宋國誠專欄:川普關稅的理論依據是什麼(美中貿易戰12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