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美中貿易大戰歸結為一個字:「斷」。全球供應鏈的「斷鏈」,告別全球化時代的「斷離」。在美中貿易的產業上,至少包括中國航空客運的「斷飛」,美國零售商的「斷貨」,中國外貿企業的「斷單」,美國港口的「斷航」,美中企業的「斷交」。最後,貿易大戰之後可能的「斷鉤」,當然,已斷和將斷的還不止這些。
就在「斷」字當頭之下,美中貿易談判代表於5月12日在瑞士日內瓦達成了90天關稅調降的初步共識,雙方各調降115%關稅(美國對中降至30%,中國對美降至10%),但並未觸及4月2日之前美中之間既存的關稅問題。在會談之前,所謂「中國不跪」之說,不僅沒有必要,頂多只是吹哨壯膽,而川普宣稱4月2日開徵的「對等關稅」是美國的「解放日」,看來似乎「暫時不解放」。儘管距離美中貿易最終協議還是路途遙遠,但日內瓦會談意味美國至少暫時離不開中國製造,中國無法對美國市場斷捨離。
一個硬說奉陪到底,一個堅稱絕不寬貸,但為何又走上談判桌?
1,假如世界沒有「中國製造」
一本出版於2007年的書《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A Year without Made in China),
作者美國專欄作家邦喬妮(Sara Bongiorni)面對家中堆滿雜亂無章的東西,從電視機、網球鞋、耶誕樹彩燈、散落地板上的洋娃娃等,隨處可見「中國製造」(made in China)。作為一名專欄作家,邦喬妮原本就很擔心美國就業機會流失,以及關於中國人權惡劣的報導,她決心抵制中國商品,於是展開全家「沒有中國製造」的清倉行動。在一年的實驗之後,她苦不堪言的得出結論:美國人民根本拒絕不了中國商品,因為「中國製造」已經成為美國人的日常習慣。在這本「生活實驗」書籍的最後結論:沒有中國你也可以活下去,但生活會越來越麻煩,而且代價會越來越高。邦喬妮甚至說:「以後10我可能沒有勇氣再嘗試這種日子」。這本書旨在證明,要想脫離中國製造,需要相當的毅力與勇氣。
2,那麼,假如世界沒有「美國市場」?
如果世界沒有中國製造意謂「沒有製造」,也意味「美國式的生活」難以支撐,那如果世界沒有「美國市場」呢?
美國是中共商品的終端市場,而且是唯一、最大的終端市場,雙邊貿易額在6000億美元以上。2024年中國對美出口約4400億美元的商品;而2023年美國進口的鋼鐵產品1/5來自中國、進口的電子產品超過1/4來自中國、進口的鞋類1/3來自中國、進口的玩具3/4來自中國。另外美國91%的雨傘從中國進口。如果沒有美國市場,中國只能另覓「回收市場」,換言之,失去美國市場,中國經濟將處於滅頂之災。
在一方面,美國消費市場占世界35%,中國只占10%,在國際貿易的戰場上,美國是「重量級」,中國頂多是「中量級」,一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所言:「中國產品對美銷售是美國對中的5倍,向彼此課徵120%、145%的關稅難以持續」;所謂「難以持續」,當然是指必須以貿易談判作收場。換句話說,美中貿易大戰是一場「高度不對等的貿易戰」,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遠大於美國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沒有美國市場,就沒有中國的經濟!中國搞「戰狼外交」也許還可以,但搞「戰狼貿易」則萬萬不可以!因為,「戰狼外交」可以吹牛,可以忽悠國內韭菜百姓,關稅壁壘則事關中國人民的身家性命,馬虎不得!這就是中國一邊說「不跪」,一邊上談判桌的理由與無奈。
3,「中國化」才是全球化:從美中互利到美中互害?
回顧過去25年,許多人認為,歷經四分之一世紀的全球化歷程就是「美國化」,或者稱之為美國資本主義的全球性擴張,許多西方政府和學者,無不津津樂道美國創造、推動、嘉惠了全球化。從《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一書可以間接證明,實際上根本不是,而是中國藉機搭乘全球化自由貿易的列車,實現中國商品滿場飛揚的「中國化」,或者稱之「中國工廠的世界化」。這個借梯登高、借船出海的「中國化」,是通過「政府支持-廉價勞力-大量傾銷-擠占市場」的戰略發展歷程(最近的例子就是中國生產的電動車),為世界創造了所謂「中國紅利」。換言之,由於「中國製造」通行全球,世界各國都可以買到「便宜貨」。
在「中國化」的歷程中,美國公司大量引入中國產品,壓低了習於「低儲蓄、高消費」的美國人日常所需的消費價格,提高了美國大型企業的利潤(例如Walmart, Target, Home Depot, Amazon等等跨國企業)。相對的,得力於美國對中國的大量進口,中國獲得了國內的投資、就業與消費,使得無數中國家庭脫貧致富。

正是因為美國市場的「中國化」,中國才得以崛起;隨著所謂「中國衝擊」的持續擴大,中國國內消費能力大幅提升,中國也為美國品牌打開了幅員巨大且利潤豐厚的市場。一方面,美國商品成為中國市民「高檔消費」的象徵,造就中國「中產社會」的崛起,另一方面,美國73%的智慧型手機、78%的筆記型電腦、87%的電玩遊戲機,以及77%的玩具來自中國進口。換言之,無論是「全球化」或「中國化」,純粹從貿易利益來說,美中兩國相互依賴、共蒙其利。
4,川普扭轉「中國製造」為「美國製造」
持平而論,如果不是中國的急功好利與不擇手段,中共政府利用財政補貼、低價傾銷等等「中國式致富手段」進行市場獵殺,導致「中國製造/美國不製造」的結局,美中貿易的相互依賴(interdependence of trade),應該可以維繫。
但是正因為「中國製造/美國不製造」既不可持續也無法忍受,川普必須極力扭轉「中國化」為「美國化」。如果川普的關稅政策沒有重大改變,美中之間價值數千億美元的商品流通以及第三國中轉貿易必將宣告結束。一言以蔽之:中美貿易將從「互利」走向「互害」。
從4月2日至美中「日內瓦會談」,隨著各界對美國經濟陷入低迷與中國經濟劇烈萎縮的預期,美中之間正在經歷一個痛苦分手的時期。「歐亞集團」中國區總監王丹近期表示,一些中國企業已經將目光投向美國以外的市場,例如中國打算今年出口600萬輛電動汽車,幾乎沒有一輛將出口到美國;「蘋果」公司首席執行官庫克(Timothy Cook)5月1日表示,如果川普的關稅政策不變,蘋果在(2025)第一季度的成本將增加9億美元,未來在美國銷售的大多數iPhone,將在印度生產,而越南將成為在美國銷售的 iPad、Mac、Apple Watch等產品的主要生產地,這就是前述所謂美中企業的「斷交」。
一旦市場斷交,就很難復交,即使啟動談判,傷害也已造成。一如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坦言:「任何與中國的談判,都是一場艱苦和緩慢的『苦戰』」。但即使再苦,美中還是硬著頭皮走上談判桌。
5,美中貿易戰,只有少輸,沒有大贏
既然是「互害」,美中貿易大戰就沒有誰輸誰贏的問題,而是少輸為贏。但如果美中任何一方都想「全贏」,那就是「弱雞遊戲」(game of chicken)的最後對撞。那就要看誰有更大的「戰略工具箱」-可武器化的籌碼-在對撞中得以倖免而存活。
然而,美中關係是一種地緣政治的深度衝突,更是世界領導權的零和對決,貿易戰只是這一對決的最新形式,貿易爭端可以談判,但戰略利益難以妥協。即使美中雙方坐上談判桌,如果中國不改變其經濟體制,不降低外資企業市場准入門檻、不解除技術移轉的強制性規定、不改變政府對出口企業的財政補貼、不終止低價傾銷的掠奪行為,美國最終也難有妥協的餘地;反過來說,如果美國不停止全領域「遏制中國」的戰略,中國也必然以美國為「民族敵人」而頑抗到底,即使中國在貿易上採取局部讓步的緩兵之計。
進而言之,美中的戰略競爭沒有終了的時刻,差別只是過程中大鬥或小鬧而已。美中之間的「修昔底德陷阱」不是填滿或跨越,而是加深和拓寬。但是,如果「貿易歸於貿易」,即使美中貿易談判必將曲折而漫長,美中貿易談判最終沒有贏家,只有小贏的輸家。(待續)
更多鏡報報導
宋國誠專欄:禍起川普,抑或貿易逆差的宿命(美中貿易戰12之1)
宋國誠專欄:川普關稅的理論依據是什麼(美中貿易戰12之2)
宋國誠專欄:不是沒有贏家 是川普搞錯方向(美中貿易戰12之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