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北市三峽余姓老翁釀下3死12傷的重大意外,而他自己仍在醫院昏迷中,使肇事原因依然成謎,但有余男的前同事爆料,指稱他有「路怒症」,一坐上車就變了個人,對此,專業醫師表示,路怒症並非正式精神醫學診斷,而是描述駕駛因交通情境引發憤怒和攻擊行為的通俗用語。
事故發生後,《鏡報新聞網》獨家揭露,余姓老翁的前同事表示,余男只要開車就整個人變了,與平常文靜內斂的形象不同,開車時情緒反差極大,且有焦躁、易怒的情緒,網路上也有網友推測,余男應該是「怒路症慣犯」,推測他鎖定女騎士,在踩下油門當下已經失去理智。
對於路怒症的推測,輔大醫院精神科醫師精神科林忠毅解釋,所謂路怒症並非正式的精神醫學診斷,而是描述駕駛過程中,因交通相關情境觸發的強烈憤怒情緒,進而導致攻擊性或危險行為,屬於「單純描述一個現象」,就像大家所說的「拖延症」、「收假症候群」,並不是醫學用詞。
林忠毅表示,若以相近的精神醫學診斷來說,路怒症比較接近「間歇性姓暴怒障礙」,這個診斷是描述某些人有間斷反覆無法控制的衝動性行為爆發,且與誘因不成比例,不同的地方在於,路怒症只會出現在交通上,間歇性暴怒障礙則會是間斷出現在生活中。
林忠毅認為,路怒症的情緒通常與壓力、挫折感或個人情緒調節能力有關,可能因交通堵塞、其他駕駛的行為或個人生活壓力而被放大,因而出現言語辱罵、挑釁手勢,甚至是肢體衝突或危險駕駛行為。
對於怒路症可能造成的影響,林忠毅說,除了對人際關係及身心健康造成影響外,也可能會出現法律與安全風險,像是追尾、故意碰撞等失控行為,導致交通事故、法律訴訟甚至傷害他人。
但因路怒症並非獨立疾病,而是情緒管理問題,因此不適合用「治癒」一詞,不過可以透過適當的介入,像是認知行為療法、情緒管理技巧、生活方式調整等來減緩路怒症的情況。
如果發現親友在駕駛時有頻繁的憤怒反應、衝動駕駛、持續的情緒影響等,很可能就有路怒症的傾向,除了建議尋求專業心理評估外,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提供情緒支持、鼓勵冷靜駕駛、推廣放鬆技巧、注意行為變化以及避免刺激等面向來防止路怒症發生。
更多鏡報報導
三峽重大車禍釀3死!他曝「這關鍵」才是解方:交通部要睡多久?
撞店、酒駕、煞車失靈!三峽恐攻式暴衝又釀3死 近年致命車禍全紀錄
三峽車禍後續究責求償 侯友宜:法制局介入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