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名暉/東協經濟貿易文化發展協會研究員
近期台灣面臨數起中國人士非法登陸海岸的事件,凸顯出國土安全的新興威脅。2025年5月,一名中國網紅宣稱駕駛橡皮艇偷渡至桃園海岸,在沙灘上豎立五星紅旗後返航。經查證確厚實於桃園市大園區海灘拍攝,顯示此人可能未經許可非法入境台灣。
巧合的是,就在此事件發生的幾天前,亦有一對中國父子搭乘橡皮艇偷渡抵達桃園觀音海灘,自行報警並聲稱「投奔自由」。這兩起事件剛好在5月20日前夕,具備高度的政治意味,也讓人憂心桃園海岸成為登陸的破口。
這些非法登岸地點並非隨機選擇,而是解放軍可能登陸的「紅色海灘」,包括桃園竹圍漁港南側沙灘、淡水沙崙、宜蘭頭城、台中大安沙灘、高雄西子灣等重要灘頭。近期頻繁的在桃園地區測試,或許有疑兵之計的可能,但是從淡水到新竹之間的海岸鄰近首都圈,確實需要提升國土韌性的計畫。
屢次侵擾海灘的小型橡皮艇難以被雷達偵測,我國軍方也曾在該地進行實彈演習,以驗證灘岸防務。因此,這些事件非僅單純偷渡,而可能帶有戰術偵察、擾亂台灣軍心的用意。
即使在平時,也有可能已有不少人員已經潛入台灣,進行情報蒐集,或是與第五縱隊帶話的功能,像是接觸不便出境的軍公教人員,或是遭受通緝的幫派分子。
一、灘岸監控與防禦還需精進
近年來的事件暴露海岸線監控與攔截方面的不足,依照現行部署,海巡署沿岸雷達主要監控領海內範圍。對於更遠的目標,則是由海軍陸基或艦載雷達偵蒐,因此在領海外的橡皮艇或小型動力船隻,由於雷達截面積較小,難以在海巡現有的系統被感知。
由於中國的非法入侵行動發生在和平時期,導致執法的角色的困難,若發現不明小艇,最初由海巡執法,但是在領海之外又難以感知,反映出海巡與海軍之間需要共享的情資或圖像平台。
另一方面,平民的協力同樣需要被重視,2021年在台中港發現中國人員登陸,便是依靠港口人員發現。既然政府高喊加強防衛韌性,應當增強沿海社區、漁民的安全網絡,但是相關預算亟需立法院各黨派建立共識。
二、周邊國家經驗可為我所用
中國對鄰國採取的灰色地帶戰術絕非僅針對台灣,同樣的手法在印太多國正在不斷上演,顯示這是一種系統性試探各國底線的戰略。鄰近的日本、南韓、菲律賓、越南,甚至遠在南太平洋的澳洲,都遭受相同的困擾。
中日圍繞尖閣諸島爭端多次出現非法登島事件,早已不是新聞,鄰近的韓國也同樣感受壓力。2016年韓國海警取締違法捕魚,相隔數月後,遭受中國漁船故意撞沉韓國海警艇。2019年中國商人非法入境濟州島,2023年中國籍人士透過朝鮮偷渡韓國島嶼。
南海周邊的菲律賓,同樣也常出現遭受類似的衝突,黃岩島至今仍在周旋。越南面對同樣的問題,採取的是與中國相似的思維,政府低調回應,但是以海上民兵回應。

澳洲雖然遠離中國本土,近年也感受到來自中國灰色地帶衝突的壓力。2022年底以來,陸續有中國籍偷渡船嘗試從東南亞駛往澳洲偏遠海岸。僅在2024年上半年就已知有四批中國人試圖以小船非法入境澳洲。
澳洲政府雖將之定性為偷渡移民案件,但澳洲情報界懷疑這些行動可能是有組織的測試澳洲邊界管控弱點,此後亦加強警戒中國對其領土與領海施加壓力的新動向。
三、各國採取的外交策略
日本在尖閣群島問題,透過日美安保同盟強化威懾,美國也多次重申尖閣適用《日美安保條約》。日本亦積極在G7等多邊場域提出東海安全議題,塑造國際輿論。
菲律賓則訴諸國際法,2013年即將南海爭端提交仲裁法院並在2016年勝訴,取得法理道德優勢,儘管中國不承認該裁決。
同時,菲律賓近年調整策略,強化與美、日、澳等國防務合作,2023年重啟美菲聯合巡航與軍演,以外交和準同盟關係聯合嚇阻中。
越南一方面與中國保持溝通參與東盟框架協商南海行為準則,另一方面也深化與美、印、日、俄等國戰略伙伴關係尋求制衡。
澳洲則在「五眼聯盟」和四方安全對話(Quad)主動倡議,譴責中國在印太地區的脅迫行為。
四、各國的軍事與安全準備
軍事與執法層面,各國均加強前線巡邏和快速反應能力。日本針對尖閣列島建立專門的海上保安廳尖閣專隊,新增大型巡視船和巡航任務以確保全天候駐守。2018年日本更成立水陸機動團,定期在離島演習,準備應對可能的非法登。
南韓亦曾在2016年短暫調動海軍特種部隊支援海警,也採購了高速武裝巡防艦和非致命武器,提升海上執法的火力。韓國政府並於2016年底宣佈海警重武裝化計畫,包括許可在必要時對暴力抗法的外國漁船直接開。
菲律賓在軍事上相對弱勢,但近年大幅擴充海岸警衛隊,添購日本、美國援助的巡邏艦,加強在敏感海域的巡邏存在。
越南則持續強化海軍與海警實力,包括引進俄製基洛級潛艇、購買先進巡邏艦艇和岸防飛彈,以提升近海拒止能力,同時也擴編海上民兵反制。
澳洲在北部邊疆採取「邊境安全行動」(Operation Sovereign Borders),由海軍、海岸警衛隊和空軍組成聯合任務部隊,在平時即對非法船隻採取即查即返作法,一旦發現可疑船隻即拖回公海或遣送至第三國處。
澳洲更進一步投資發展超視距雷達網絡和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加強對北部廣袤海域的監測,確保早期預警侵入行動。
五、各國在法律層面的因應
日本於2015年通過新安保法制,其中包含自衛隊在灰色事態下出動的法律依據,賦權在「重要影響事態」時美日可共同應對。日本也強化離島警備相關立法,明確未經許可登上我國島嶼者將依《出入國管理及難民認定法》予以逮捕。
菲律賓依據國際仲裁結果,將中國的灰色行動定調為非法,並以此為基礎展開國內宣傳和教育,強化國民在法律上的抗辯意識。
越南在制度上強化海上民兵法律地位,2019年頒布《民兵自衛法》修正案,正式編組常備海上民兵船隊,授權協助維權巡。
澳洲早在2001年通過《邊境安全法》,對非法抵岸人員實行離岸處理。2021年澳洲進一步修改國安法,禁止未經許可的外國執法船隻在澳專屬經濟區內活動,違者可扣留沒收船隻並起訴相關人員。
六、台灣如何增進軍警協作
台灣可學習日本在離島危機處置上的作法,建立明確的軍警協同機制。目前台灣海巡署隸屬行政院,國防部與其雖有聯防機制,但應進一步明文程序。
例如,可考慮修訂《國防法》或《海巡法》,授權在特定灰色地帶緊急事態下,國軍可先行支援海巡執法,授予應急授權的權限,後續再補正程序。
此外,可參照美軍戰區聯合作戰概念,建立「沿岸快速反制小組」,由海巡、陸軍兩棲侦搜部隊、憲兵和地方警察組成,以及當地的民防單位,平時各司其職、戰時統一指揮,強化沿海的防衛韌性。
雖然台灣在國際法地位特殊,無法如菲律賓般利用國際仲裁法庭,但台美之間已有「設立海巡工作小組瞭解備忘錄」,應藉由此小組通報台灣海灘遭遇侵擾的問題。
2024年7月,台灣已開始與日本首次舉行海巡聯合演練,雙方在千葉縣外海進行搜救合作,未來也可擴大演訓項目,向日本學習西南地區島嶼的防範經驗。
七、法律的增益與防範
我國現行相關法律如《國家安全法》、《懲治叛亂條例》、《入出國及移民法》等對非法入境及間諜滲透皆有處置規定,但面對灰色地帶的新樣態,可研議補強修法。
建議增訂「危害國土安全非法入境罪」,針對受敵對勢力指使、以破壞國安為目的之非法登岸行為,處以遠較一般偷渡重的刑責。
其次,授權執法人員在特定海防管制區域對拒捕的違法登岸者使用非致命武器或必要強制力,並豁免其法律責任。

再者,強化情報蒐集與預警的法源,明定海巡署、調查局等單位可在沿海重點區域執行偵搜、監聽等特殊勤務,以便提前發現敵策劃的非法行動。
最後,借鑒越南的經驗,以及全民防衛的理念,台灣應當有一套將民眾納入海岸防衛網絡的法律政策。沿海地區可推行「海灘守望」計畫,組織當地漁民與民間團體定期巡邏。
我國可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的公布一份白皮書或聲明,闡釋台灣視自身為海洋法公約實踐者,堅決打擊在我管轄海域和海灘發生的任何非法活動,進一步達成「嚇阻在先、處置有據」的目標。
八、科技手段的整合導入
既然小型目標難以以傳統雷達發現,因此部署機動靈活的無人機可極大改善監控效能。可在海巡署增設西部與北部沿岸建立無人機巡邏隊,定期對重點海灘、離岸小島進行低空巡邏。
當前國軍已有各型中小型無人機,可撥部分支援海巡任務。另可考慮採購具備長航時與夜視能力的商規無人機,用於沿海持續監視。
針對近期發生的橡皮艇偷渡案例,亦可採用高空滯空氣球搭載感測器,填補雷達低空死角。未來若偵測到異常目標,可即時將影像傳回指揮中心,比對資料庫後指示最近的巡防艇攔截,縮短威脅識別與反應循環。
除了現有雷達站,海巡署應引進新一代海上監測雷達技術,例如:高頻地波雷達(High-Frequency Surface Wave Radar)或超視距雷達。這些雷達利用電磁波貼海面傳播特性,可監測超出地平線且低空的小型目標,對慢速木殼船等也有一定發現率。
此外,我們可學習美澳的作法,嘗試整合雷達與光電感測。例如,在離岸風機、海上燈塔上架設光學/熱成像攝影機,配合人工智慧自動分析海面異常。
面對海量監控數據,可建置海上行為預警AI系統:整合雷達、聲納、光電影像、AIS船舶自動識別系統等多源資料,由AI即時分析判別異常情形。
例如,AI可學習正常海況下船舶活動模式,當出現一艘未開啟AIS的快艇半夜駛向某紅色海灘且關閉燈光,系統即可判定為高危目標自動示警。同時,運用機器學習訓練模型來識別影像中的可疑物件(如橡皮艇、人員),比人眼長時間監看更可靠。
目前國際上已有相關應用:例如,2025年日本Synspective公司推出的衛星SAR目標偵測分類系統,結合AI自動目標識別技術,可全天候監視廣域海域並分類船舶。
長遠而言,一個智慧海疆系統或將應運而生,當某偏遠海灘攝影機捕捉到人影上岸,AI能立刻比對該處是否屬禁區、該時段是否有合法活動,若不符即通知後端指揮,自動調度最近巡邏單位處置。
運用衛星資源也可以有效克服地球曲率和國界限制,達成高空縱覽。台灣近年在太空領域有所進展,可考慮部署專用監測衛星或租用合成孔徑雷達(SAR)衛星,可穿透雲層和夜晚成像,非常適合搜尋隱蔽目標。
例如,可每天對特定海峽航道成像數次,由AI比對分析有無出現無AIS目標或異常路徑船隻。一旦發現可疑小艇,衛星下次過頂時即可重新成像追蹤,並通報地面單位攔截。
租用低軌通信衛星亦可助力偏遠海域的通聯,確保即時將數據回傳。太空領域合作也帶有戰略意義,能使中國有所忌憚,不敢輕啟事端。
九、感知技術整合非致命手段
除了被動監視,台灣亦可考慮研發/引進一些非致命反制技術,在非法船舶接近時主動制止。聲波驅離器、強光干擾器或微波定向能,可在近岸架設,一旦偵測到可疑小艇闖入禁區,可發射強聲或強光令其駛離。
另可布置智慧感應浮標或水下聲納網於紅色海灘外緣水域,這些感測器平時安裝於海床不干擾船運,但有人或船隻通過時能觸發警報。同時,可將這些海底感測資訊透過水下無線通信或衛星及時傳回。
隨著臺海局勢的緊繃和中國綜合實力的上升,非法登陸海岸作為灰色戰術的一環,具有隱蔽性高、門檻低、易否認的特點,對台灣的傳統防衛體系帶來嚴峻挑戰。灰色地帶博弈最重要的是意志與耐心的較量,但只要我們策略得當、立場堅定,就能以我為主,在國際輿論和自身安全之間取得平衡。
台灣需讓中國認知到,即便是沒穿制服的「漁民」登陸我灘頭,同樣視同入侵,哪怕是「灰色地帶衝突」,我方也有整體的計劃和決心。
★《鏡報》徵文/《鏡報》歡迎各界投書,來文請寄至:editor@mirrordaily.news,並請附上真實姓名(使用筆名請另外註明),職稱與聯絡電話。來文48小時內若未收到刊登通知,請另投他處。更多鏡報報導
國境破洞?中國男「轉船」偷渡爽玩台灣 2個月後自首判拘
中國父子划橡皮艇偷渡桃園「沒人發現」!海巡署認了:雷達無法偵測
41J肉聲/小粉紅「山東凱哥」偷渡登台插五星旗 海巡署證實:影片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