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烈氣溫變化除了造成身體不適,更可能引發中風。國家衛生研究院今(14日)公布長達20年的研究,指出只要氣溫在兩日內急遽升降,中風風險將大幅攀升,無論是缺血性或出血性中風皆受影響。
研究團隊分析2001至2020年期間超過110萬件中風急診紀錄,發現高溫與低溫都可能成為中風誘因。當日氣溫高於35度時,缺血性中風風險倍增;若日低溫低於16度,出血性中風也明顯增加。當兩日內氣溫驟升6至9度或超過16度,前者風險上升;氣溫驟降超過14度時,後者風險也提高了約2倍。
吳威德助研究員說明,高溫驟升常導致人體脫水,使血液黏稠、凝血因子上升,進一步誘發缺血性中風;相對地,當氣溫急降,交感神經被激發,血壓飆升,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引發出血性中風。而這項研究有助於建立氣候與中風風險之間的因果關係,提供預警與防範的依據。他也提醒,長者、慢性病患、獨居者或住家通風與保暖條件不佳者,應特別注意氣溫變化,及時調整居家環境以降低風險。
該成果已登上國際期刊《刺胳針區域健康–西太平洋》,屬於亞洲罕見的長期氣候健康關聯研究。國家環境醫學研究所所長陳保中指出,大眾往往只在寒流時才會防寒,卻忽視回暖時氣溫驟升的威脅。他強調,這種變化對腦血管疾病的影響,可能遠大於其他慢性病,應提高重視。
陳保中補充,團隊正與衛福部、環境部商討,是否可設立類似空污指標的「溫差燈號」,供民眾提早應變。國家災害防救科技中心的陳永明則指出,氣候變遷對台灣的衝擊不只限於健康,還波及農業、水資源與糧食安全,政策必須提前部署。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