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朱立倫說賴清德「在做希特勒做的事」時,一般人可能以為他只是引用了一句強烈的政治譬喻;但朱立倫選擇的那個名字,說出口的方式,乃至對象的模糊,都不只是「一時情緒上來講得過火」而已。納粹,不是可供隨手取用的譬喻詞庫。它在歐洲語境裡,是語言的禁忌區,是政治倫理的絕對底線 —— 不是因為它歷史久遠,而是因為它從未遠去。
朱立倫此次引發歐盟圍攻的「希特勒論」,關鍵其實不在於「他說了什麼」,而是「為什麼他只能這樣說」。在台灣,如果一個反對黨要形容執政黨「越來越像極權政權」,台灣自己的詞彙資源其實綽綽有餘:白色恐怖、二二八、戒嚴統治、思想審查、黨國體制…… 這些本土記憶理應更貼切。但國民黨不敢說這些。因為說了,就會把自己捲回歷史裡 —— 而他們沒有能力,也沒有誠意,去承擔那段歷史。
於是他們選擇語言的迴避法:說一個夠強烈的詞,但離自己夠遠。說「納粹」,因為那不屬於台灣。說「希特勒」,因為那是一場別人的災難。語言在這裡不是理解的工具,而是失語的遮羞布:他們必須借用 —— 甚至亂用 —— 歐洲的歷史記憶,才能形容自己從不敢直視的政敵。這樣的語言,不只薄弱,更讓人不寒而慄。
國民黨不斷升級的「納粹」類比言論
國民黨及其主席朱立倫在過去一年內數次不當援引「納粹」、「法西斯」、「希特勒」等詞彙指涉台灣民主體制與民選總統,牽涉中國政府在此議題上的立場與戰略意圖。中國政府對於「綠共」一詞的態度,以及近期好巧不巧與俄羅斯聯手打擊所謂「新納粹」的動作,都顯示出中國意圖藉由負面標籤削弱台灣民主體制的正當性,而朱立倫用語的偏激轉向恐怕也與中國有關。
2025 年 4 月 16 日,當時,一名由國民黨支持的罷免行動領銜人宋建樑,在因涉嫌連署偽造接受檢方訊問時,公開穿戴納粹臂章並手持希特勒著作《我的奮鬥》。此舉引發輿論譁然,而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最初回應稱,這是在「反諷民進黨惡質的獨裁」。儘管國民黨隨後發表聲明反對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但整體態度顯示出「認可」使用納粹符號進行政治攻擊,顯示國民黨內部決策群對於這套奇葩話術事實上是接受的。
更進一步的言論出現在 2025 年 5 月 7 日,朱立倫在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會議上公開表示,總統賴清德對在野黨的作為「就是在做希特勒做的事情」。此番言論將對民進黨的指控從隱晦的影射升級為直接的等同,國民黨已經直接把民進黨描繪成對民主的威脅,與歷史上極權主義的代表人物相提並論。不過究竟賴清德或民進黨做了什麼呢?也只不過是比先前稍微更積極參與民間發起的大罷免而已,真正毀滅國民黨的明顯是立委傅崐萁等人一年來的所作所為。
歐盟、德國與以色列的回應
國民黨及其主席的言論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與強烈不滿。德國在台協會發表了措辭嚴厲的聲明,譴責朱立倫的類比不恰當,缺乏歷史敏感度,並認為這種言論輕視了納粹的罪行。聲明強調,今日的台灣與納粹主義的暴政絕不可相提並論。德國在台協會的強烈且多次的譴責,特別是以英文發布聲明,顯示國際社會對此類比的嚴重關切,尤其是在一個深刻反省納粹歷史的國家。使用英文聲明表明其意圖接觸更廣泛的國際受眾。
以色列駐台辦事處也對此不當比較表示失望與憂慮,認為此舉對大屠殺受害者極為冒犯。以色列作為一個從大屠殺的灰燼中重生的國家,其反應凸顯了在政治論述中使用納粹類比所帶來的深刻道德和歷史影響。他們呼籲各界領袖從大屠殺的歷史中汲取教訓,展現負責任的言論態度。
圖/(左)德國在台協會/(右)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
歐洲聯盟駐台代表機構歐洲經貿辦事處以及其他歐洲國家(如法國、荷蘭、比利時)也紛紛轉發德國在台協會的聲明,表達對德國立場的支持。顯示歐洲各國對於此類比普遍持有負面看法,國民黨的言論不僅損害了其與個別國家的關係,也影響了其在更廣泛的歐洲社群中的聲譽。
面對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朱立倫於 2025 年 5 月 8 日為其言論辯護,聲稱民主也可能產生法西斯和獨裁,而他的本意是嚴格面對那些殘害民主和人權的獨裁者。他甚至指責外國政府「干預台灣內部事務」,根本是吃到國台辦口水,「正常倫」再也不正常了。但國民黨何以淪落至此?
「426大遊行」與「綠共」論述
圖/Threads
「426大遊行」分析
2025 年 4 月 26 日,國民黨與台灣民眾黨共同發起了名為「反綠共、戰獨裁」的大遊行。遊行的主要訴求包括呼籲總統賴清德下台、終止罷免行動以及釋放柯文哲。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民眾黨主席黃國昌、立法院院長韓國瑜以及前總統馬英九等重要政治人物均出席了遊行。遊行的口號直接將民進黨與「共產主義」和「獨裁」聯繫起來,反映了國民黨更廣泛的將執政黨去合法化的修辭策略。國民黨和民眾黨的共同參與顯示了藍白在一定程度上的團結,儘管他們各自的動機和長期目標可能有所不同。
中國對「綠共」的審查
值得注意的是,在「426 大遊行」期間及之後,中國的微博平台對提及「綠共」的帖子進行了大規模的刪除(見表一)。然而,「綠共」一詞並未被完全禁止,部分帳號如新黨的王炳忠和中天電視的相關帖子仍然存在。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獨裁」和「法西斯」等詞彙在微博上並未受到普遍審查,而「共產獨裁」則是被禁止的。中國政府對「綠共」的選擇性審查暗示了一種微妙的策略。雖然不希望這個詞在中國境內被廣泛使用,以免引起對其自身體制的聯想,但可能允許特定人士有限度地使用,以擴大台灣內部對民進黨的批評。對「共產獨裁」的審查,而允許「獨裁」和「法西斯」的存在,則反映了北京對直接批評中國共產黨的敏感性。
表一:「426大遊行」相關詞彙在微博上的審查情況
(2025年4月26-27日)一般審查狀態明顯例外/細微差別 綠共 大量 大部分被移除 部分特定帳號(如王炳忠、中天電視)的帖子仍存在 獨裁 超過250 未審查 用於指涉多個實體,包括賴清德、民進黨、川普、歐洲、烏克蘭等 法西斯 未知 未審查 提及賴清德被描述為「法西斯」的帖子仍然存在 共產獨裁 少量 禁止 中天電視引用朱立倫言論提及「反對共產獨裁」的帖子被移除
時間順序上的關聯
「426 大遊行」及其「反綠共」的口號發生在朱立倫於 5 月 7 日將賴清德比作希特勒之前。國民黨在「426 大遊行」中採用的「綠共」論述,很可能為朱立倫後續更為極端的「希特勒」類比奠定了基礎。暗示國民黨可能採取了一種逐步升級的修辭策略,又或者,朱立倫意識到「綠共」一詞會讓阿共不開心,而開始捨近求遠。
別讓阿共不開心:可以詆毀台灣民主,但不能用「共」
對「綠共」一詞的敏感性,以及放大民進黨「威權」敘事的意願,都暗示了中國可能跟俄羅斯一樣,正在採取戰略性框架,削弱對其不利的民主體制合法性。此前已有報導指出,中國官媒曾評論「賴清德正變得越來越像希特勒」。烏克蘭的例子表明,俄羅斯正是利用「新納粹」的指控來為其侵略行為辯護。以類似的方式形容台灣,動機不難想像。
中國採取這種框架的潛在目標包括,在台灣民眾和國際社會眼中,將台灣民選政府的合法性去合法化;為未來可能對台灣採取的行動製造敘事上的合理性,類似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藉口;透由將執政黨描繪成壓迫力量,在台灣社會內部製造分裂;與俄羅斯挑戰西方支持的民主國家的更廣泛地緣政治戰略保持一致;以及利用歷史記憶和全球對納粹主義的反感。
換句話說,「你是納粹、你魚肉百姓,我『解放』你合情合理。」
中國與俄羅斯的「新納粹」言論之地緣政治意涵
一個歐戰,多種表述
習近平於 2025 年 5 月 7 日至 10 日對俄羅斯進行國事訪問,恰逢蘇聯在二戰中戰勝 80 週年。普丁和習近平都強調了他們對維護「二戰歷史真相」和反擊「新納粹主義」和軍國主義的承諾。兩國元首簽署了一份關於深化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其中包括紀念戰勝法西斯主義的內容,習近平還表達了對俄羅斯反對「單邊主義和霸權欺凌」的支持。
習近平的訪問時機以及兩國對抗「新納粹主義」的強烈強調,凸顯了兩國在此敘事上的立場日益趨同。這暗示了中俄正在協同努力,將其地緣政治對手塑造為「危險」且「接近在歷史上聲名狼藉的意識形態」。
將烏克蘭與台灣描繪成「新納粹溫床」的不實性
然而,中俄無論是烏克蘭還是台灣,都不可能也不應該被描述為「新納粹溫床」。德國和以色列的回應,莫不直接駁斥了將台灣比作納粹德國的說法荒誕無稽。
然而,俄羅斯將烏克蘭描繪成「新納粹」的說法雖受到了廣泛批評,卻阻止不了此說被用來為其侵略行為辯護。中國和俄羅斯對烏克蘭以及間接對台灣的「新納粹」框架是一種系出同門的虛假資訊策略,旨在將這些民主國家去合法化,並可能為其地緣政治目標爭取支持,這是為了當代的政治利益而操縱歷史記憶。
儘管這些說法缺乏事實根據,但中俄兩國與它們的網路水軍們不斷跳針,則表明了這種說法作為宣傳工具的戰略價值。
潛在戰略意圖
這種言論背後的戰略意圖可能是多方面的,旨在影響國內和國際受眾。通過將其對手描繪成「新納粹」,中國和俄羅斯試圖佔據道德制高點,為其行動辯護,並削弱其反對者及其盟友的決心。這是一種政治戰的形式,使用帶有負面色彩的語言和歷史類比來塑造觀念並推進地緣政治利益。這種策略在其他情況下也曾出現,威權政權試圖將民主運動和政府去合法化。
國民黨在台灣內部政治鬥爭中援引納粹相關言論,與中國和俄羅斯在地緣政治上利用「新納粹」敘事確實有潛在呼應,而部分台灣藍白支持者對於朱立倫「希特勒說」的無條件支持,則讓人感到十分憂心。國民黨的行為不僅損害了台灣的國際聲譽,也可能在無意中助長了中國削弱台灣民主體制正當性的策略。
國際社會對國民黨言論的強烈譴責,以及中國對「綠共」一詞的微妙態度,都提醒我們警惕利用極端意識形態標籤進行政治攻擊的危險。朱立倫要求德國「反省歷史」,則讓人疑問,究竟國民黨還能多瘋?台灣比過都更迫切的需要基於共同民主價值,維持強大的國際聯盟來求取生存,但國民黨一再拆我們的台,到底是沒有知識,還是沒有良心,或者以上皆是?
作者:蕭良嶼,報呱專欄評論作家。出身於法律訓練,興趣為社會學、政治學研究。 為堅定支持台獨的生理女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