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賴清德上任即將滿一週年,本土派團體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台灣安保協會和現代文化基金會在 5 月 17 日召開「青鳥到大罷免——賴清德執政週年檢視與展望」研討會。會中邀請民團代表及學者專家,以不同主題探討賴清德上任一年以來施政表現及面臨到的挑戰。本篇將就「中國與地緣政治」場次進行報導:
黑熊學院首席顧問、台灣安保協會副秘書長何澄輝在座談會中分享中國政經局勢與地緣政治風險,他談到,在現今國際秩序裡美中競爭的態勢中,台灣無法置身事外,因為台灣作為國際社會的一員,深度參與包括國際政治、經貿、文化活動之中。因此我們不能將自己設想為身處於大國旁邊的邊陲島嶼,這種想法非常危險,也是錯誤的。
圖/台獨聯盟提供
何澄輝認為,2025 年所面臨到的政治新格局稱為「老對手新局勢」—— 挟著 MAGA 風潮強勢回歸的川普 2.0,有延續 1.0 時期的東西,但也有新的作法、格局更大的狀態。對於進入第三屆任期的習近平來說,權利高度集中,但他面對川普這個「老對手」就成為他最大的挑戰,而美中關係已經不再是過去川普 1.0 時代的融洽。川普這回更著重在以對等關稅開局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重建「美國優先」下的公平貿易,更藉此重整地緣政治格局。
何澄輝提到中國內部的政局不穩定時表示,當外界以為進入第三任期的習近平,應該是政治情勢更加穩固,然而大約兩年前開始,中國權力核心的力量,也就是軍隊的力量中,開始出現很多奇奇怪怪的現象。領導階層開始出現整肅的跡象,甚至崩解習近平自己的權力基礎 —— 整肅對象已經朝向習近平自己的嫡系人馬或者是他過去所架構出來的支持團隊 —— 這也引發了中共高層內部的不安。
何澄輝表示,習近平從 2012 年年底確立為中國的第五代領導核心之後,中國的對外政策及國內發展的輿情也悄悄在轉變。習近平揚棄過去以鄧小平為代表的改革開放路線,對外關係不再採取韜光養晦、絕不稱霸的路線,改為採取一個更為好戰激進的路線、好戰擴張性民族主義的路線,影響所及包括我們看到的「戰狼外交」。但是這種仇外的路線下又希望拉攏已經逐漸遠去的外資及週邊國家時,這兩種態度之間其實是互相矛盾和背反的,比如說他希望拉攏周邊一些經濟先進國家,像是日本、韓國,以壯大自己的經濟和科技領域的發展,逐步形成可以與美國持續對抗的格局。但是極度的仇外和拉攏之間其實是互相背反的,中國國內長久被灌輸抗日神劇的年輕族群,對日本極端仇恨,甚至轉向暴力攻擊無辜日本公民和幼童。中國該如何平衡這兩者之間的對立和不平衡,就是他們當前面對的挑戰。
何澄輝直言,中國現在面臨一個看似強大內部卻矛盾不斷的局勢,他的行為策略卻與本質彼此互相矛盾的狀況下,造成了一個他即使想要破局,這個破局卻處處碰壁的情形。這一切都源自於中國這個國家本身的政治經濟深層的矛盾,也就是「根基不牢,地動山搖」。
認識風險,積極應對
何澄輝表示,在美國與中國之間的對峙格局已成,中國內外交困的局勢,隨著近年來在全球各地所爆發的地緣政治衝突之後,中國過去可以在國際政治中越級挑戰遊走各地,甚至試圖透過各種各樣的政策博取更多的支持的狀況已經不再是常態。中國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孤獨的強權。特別是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後,中國在立場上的猶豫不定,甚至想要最大利用這個地緣政治風險,反而使得大家對中國更不信賴。
中國在這波操作過程中,試圖去聯合其他的利益集團來對抗歐美集團的作為,已經讓他自己信用破產了。我們回顧這一段時間的地緣政治中國的操作,事實上他們逐步形成了一個「修正主義四軸心」核心利益集團 —— 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
這四個國家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裁與孤立,彼此之間成為彼此能持續與國際對抗、在國際政治中攪動渾水的助力。歐洲各國乃至世界其他的國家,對於俄羅斯仍然持續在地緣政治衝突中不願意鬆手,除了對俄羅斯的指責以外,很大的程度對於中國都有相當大的質疑和不滿。其實俄羅斯能持續這麼久的侵略手段,很大部分來自於修正主義集團國家的支持,而其中最大最關鍵的來源就是中國。
何澄輝解釋,中國試圖在這樣地緣政治的風險中獲得更多的利益,比如朝鮮的核子武器危機,中國就很好的利用了「六方會談」機制,從中獲得最大的利益。但是習近平上台之後的中國,試圖複製或做出類似的操作卻失敗了。失敗很大的原因在於前面所述,習近平的中國已經放棄或已經改弦易疆過去表面扮演服從,或國際和平秩序的這種角色。中國也不再宣稱認同普世價值,或是假扮為民主自由價值的追求者,改為試圖輸出所謂中國價值、展開中國式的敘事,試圖重訂國際規則、國際秩序。大家(歐美)就很清楚知道你(中國)不再是可以對談的對象
中國擴張主義的行為與表述,例如在東海、在台海、在南海的行為,也使得大家更加的警戒,並且開始積極地加於抵禦。
圖/台獨聯盟提供
川普2.0世界大衝擊
何澄輝指出,川普的重回白宮其實是一個對於全球,不只是對中國,一個最大的衝擊。川普試圖要改變過去已經運行很久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和框架,過去這個以 WTO 為規則秩序架構的全球化經濟架構。川普 2.0 的回歸確立一件事情就是,「全球化」過去所宣稱的全球化、WTO 所宣稱的全球化,其實已經無以為繼了。重新回到美國政治核心的川普並無意再回到從前,他亟欲重新建立一套以美國為優先的公平貿易政治體系。他認為既然美國作為和平的維護者付出了如此之多,國際的貿易秩序必須是對他公平的。所以川普揚棄過去多邊安全協議,更認為實質的經貿合作才是更為關鍵的利益,未來的秩序應該是透過深度的經濟合作綁定來加以合作。同時,面對科技競爭的挑戰中,美國必須全力以赴。
川普認為中國在經過長期的經濟積累和科技的竊取和發展之後,已經對美國科技發展產生了威脅,而且中國所支持的價值體系,對自由民主價值秩序是有所威脅的。
何澄輝總結,當前我們在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中變化下所面臨的中國威脅,是一個更加焦躁不安的中國政權、是一個對自身的存立或自身權力的安定性、信心更加不足以及更沒有安全感的政權。這樣的政權為了維繫自身的權力,更有可能會採取壓力移轉的方式,對周邊對國際來傾瀉他的壓力,移轉他的權力鞏固上的不安。在這樣的情勢底下,台灣作為海景第一排其實要更加的小心。絕對不是我們可以坐在這邊好像看戲一樣,事實上我們反而是身處於完美風暴的中心,我們必須要做好應對、做好準備確立清楚我們自己的路徑。模糊或是自作聰明採取等距、或是想要你好我好大家好的這種鄉愿做法,這個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選擇正確的方向做好積極準備,才是我們接下來應對中國威脅最重要的態度和路徑。
圖/台獨聯盟提供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助理教授蕭育和接續談到,「理念的力量經常被低估,特別是在國際政治與地緣秩序的建構中。」理念不僅是抽象的信仰或價值觀,更體現在互動的方式、規則與思維框架中。這些理念為我們所處的國際秩序提供了基本支撐,也是戰後和平得以維持的重要原因。
蕭育和指出,從二戰結束到冷戰後的地緣政治架構,有三大核心理念構成了我們今日所見的國際秩序:
- 戰爭的非法化,戰爭不再具有正當性;
- 以民主主權國家為基本單位,秩序的建立須以民主制度與國家主權為基礎;
- 以及大國協調機制的建立。
今日的聯合國體系與自由國際秩序,基本上就是建立在這三大原則之上。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徑被視為對這三大原則的全面挑戰 —— 原本應扮演秩序管理者的俄羅斯,反而破壞了秩序,儘管俄羅斯以「特別軍事行動」包裝,但本質仍屬戰爭。蒲亭還拒絕承認烏克蘭的主權與民主制度。這場戰爭不僅是區域衝突,更暴露出國際秩序「漏洞」的實際存在。若一個大國否認某地的主權地位,並以武力介入,其實際上無法受到現行國際規範的有效約束,這樣的結構性缺陷亦可被對照於中國對台灣的武統立場與行動模式。
美中對立之外:美歐裂痕浮現
蕭育和引述歷史學者、美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佛格森(Niall Ferguson)的分析,指出美國曾兩度錯失強化軍事優勢的機會,間接促成今日美中深度經濟整合的局面。這種現象被稱為「中美國(Chimerica)」,即中國與美國儘管為兩國,但在經濟上猶如一體。這樣的深度依賴讓雙方即使進行貿易談判與制裁,仍難以徹底脫鉤。中國認為自己未讓步而勝出,美國則因解燃眉之急而自認勝利,反映出雙方實際上已深陷經濟糾纏難解的關係之中。
儘管外界關注焦點多放在美中貿易戰,但蕭育和提醒,事實上美國與歐洲之間的貿易衝突亦日益激烈。川普曾指責歐洲比中國更具剝削性,其根源在於高科技與優勢產業的利潤爭奪。以藥價為例,瑞士的輝瑞製藥(Pfizer)憑藉專利壟斷,在歐洲銷售價格低廉,卻在美國高價販售,它賺到這些錢以後再繳稅給瑞士政府,然後瑞士政府再拿這些錢來幫助該國公民過得更好,導致美國方面認為是他們間接資助瑞士福利體制。這種利益失衡引發美方強烈不滿,成為美歐貿易摩擦的重要因素之一。
蕭育和認為,美歐之間的矛盾、大西洋聯盟的鬆動,以及俄中兩大非民主國家的抗拒,都證明自由秩序面臨來自內外部的雙重挑戰。中東局勢的變化亦進一步突顯美國多邊主義與地緣管理能力的衰退,以川普訪中東未訪以色列為例,不僅引發地緣政治聯想,也象徵美國外交重心與策略的調整與失衡。
圖/台獨聯盟提供
從戰後的國際秩序建構,到當前地緣政治的動盪與挑戰,可以清楚看出,自由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並非鐵板一塊,而是一套內部存在結構性矛盾與現實落差的制度安排。它奠基於戰爭非法化、民主主權與大國協調三大原則,但當前的烏克蘭戰爭與中國對台灣的主權主張,正逐步凸顯出這套秩序在面對強權挑戰時的漏洞與無力感。特別是中國與俄羅斯這兩個未如預期民主化的經濟體,反而藉由現代化與全球化機制鞏固威權治理,使得原本寄望於全球經濟整合帶來和平與民主的現代理論受到嚴峻質疑。
當世界重新進入強權對峙與多邊體系信任衰退的時代,舊有秩序的支柱正面臨重構的關鍵時刻。這場秩序重整的過程,將考驗各國在理念、現實與制度設計之間的抉擇,也將決定未來國際秩序的樣貌與穩定性。
作者:嚴武臣/報呱編輯
【延伸閱讀】
賴執政週年》轉型正義不只藍白杯葛 執政黨也該為「等待」負責
賴執政週年》紮根教育文化?學者認為需確實執行改革兼顧母語復振
賴執政週年》當全球秩序失衡遇上威權崛起 學者籲認識風險積極應對
賴執政週年》經濟安全即是國家安全 學者呼籲盡快脫離中國依賴
賴執政週年》2032年前中國攻台機率達80% 專家籲台灣應及早思考終局問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