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推動偏鄉地區低碳農業轉型與社區永續發展,社團法人台灣碳權交易推廣協會(TEEPA)、蓋婭智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griGaia)、高雄市杉林區日光小林社區發展協會,近日正式簽署合作備忘錄,導入科技灌溉系統、碳盤查制度與低碳示範場域經營,正式啟動全台首座以「黃碳」為核心的土壤碳匯社區農場,打造企業參與永續的新合作典範。三方合作不僅標誌技術落地與社區實踐的關鍵里程碑,更期望吸引ESG投資人共同參與,實現黃碳資產轉化,為企業帶來具體可量化的「S社會效益」與「E環境貢獻」。
日光小林社區為八八風災後重建的新村落,原小林村全村遷至高雄市杉林區,並成立全台第一個以低碳能源為核心規劃的重建社區。社區早期便由台灣碳權交易推廣協會理事長楊明坤整合規劃,導入太陽能光電與儲能微電網系統,堪稱全國低碳社區典範。這次合作中,日光小林提供場域作為智慧農業示範基地,推動從耕作、灌溉、收成、運輸到加工與銷售的全流程低碳實踐,未來更將朝「負碳社區」目標邁進。
蓋婭智壤科技致力於開發低碳農業核心技術,並取得五項專利,其開發之「仿生地下灌溉系統」已於紅龍果農場落地應用,搭配AI衛星監測技術,可在短時間內維持土壤含水量穩定,減少水資源浪費與施肥次數,大幅提升農作物品質與產量。蓋婭智壤科技營運長林盈說「我們不是在種田,是在種永續,讓企業支持永續不只是說故事,而是可以落地、可驗證、讓企業x社區x土地互利的成果。」實際數據顯示,該系統可節省70%灌溉用水、減少85%人工工時,同時降低超過60%水資源流失風險。此技術獲得「國家農企業菁創獎」與永續影響力投資(SIC)資金肯定,顯示其高潛力的市場應用價值。
台灣碳權交易推廣協會整合ESG推廣與碳盤查資源,協助社區導入「黃碳」盤查制度,並負責執行碳權認證,未來不排除登錄於台灣碳交易中心交易或與企業緊密合作推廣。所謂黃碳,係指透過農業管理行為,如不整地耕犁、減少化肥使用、提升土壤碳匯等方式,避免溫室氣體逸散,進而產生的減排效益,屬於具有環境價值的潛在碳權。此舉不僅有助於企業在自願性碳市場取得可量化的碳中和憑證,更可作為永續報告書中面向社會貢獻證據,例如:支持偏鄉產業復興、改善環境健康、提升農村就業與教育機會等。碳權認證將由台灣碳交易股份有限公司負責執行,未來不排除登錄於台灣碳交易中心交易或與企業緊密合作推廣。
整體合作亦高度對應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涵蓋第2項「消除飢餓」、第6項「潔淨水與衛生」、第11項「永續城鄉」、第12項「責任消費與生產」、第13項「氣候行動」、第17項「多元夥伴關係」等目標。透過此次三方簽署MOU協力推動,不僅是一場農業技術革新,更是一種以人為本、結合環境與社會價值的永續實踐模式,包括支持偏鄉小農發展與低碳轉型(SDG 2.3/2.4)、推動智慧灌溉減少水資源浪費與汙染(SDG 6.4)、強化氣候災後社區的韌性與自給能力(SDG 11.5)、促進資源有效利用與農業減碳(SDG 12.2/12.4)、導入黃碳技術進行氣候調適與自願減碳(SDG 13.1/13.3),以及建立產官學社多元協作的地方創生機制(SDG 17.17),實現社會包容與環境永續的共益循環。
未來,此合作平台也將成為推廣永續教育與培力的重要場域,透過在地陪伴與知識傳承,培育下一代永續種子學員,讓低碳農業不只是一種技術,更成為一種社會共識與生活方式。三方期盼此一合作能吸引更多上市企業與ESG投資者加入,不僅滿足企業在ESG「S」義務與「E」責任上的指標需求,更讓每一筆投入都能轉化為可見的社會改變與環境貢獻,達成真正共好共榮的永續價值循環。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