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中心/綜合報導
▲中美關稅戰糾纏關係急凍,經濟學人分析台灣恐出現警訊。
美中關係急凍下的台海情勢
經濟學人報導,受到川普關稅戰的衝擊,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正處於前所未有的低點。雙方互相課徵的高額關稅,已使貿易聯繫幾乎斷絕。同時,兩國都在積極爭奪未來科技如AI的主導權,大規模的軍事建置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而台海關係可能因為美中高度對峙而越趨緊繃。
報導指出,中國聲稱台灣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宣稱必要時,特別是當台灣宣布獨立時,準備動武入侵。但台灣人民渴望繼續維持其自治的民主制度。美國試圖透過一種模糊的策略來應對這種矛盾。美國雖然阻止台灣正式獨立,但也反對以武力方式解決兩岸爭端。華府向台灣出售武器,但卻未明確承諾在遭受入侵時將提供軍事安全保障。
經濟學人的報導內容提到,台灣過去三屆總統選舉都由傾向獨立的民進黨勝出。自 2010 年以來,隨著台灣企業台積電在製造先進半導體領域取得全球主導地位,台灣的經濟戰略重要性急劇攀升。同時,中國的國防開支以目前美元計算,已經增加三倍,大幅削弱美國過去在亞洲擁有的決定性軍事優勢。
不過美國的專家認為,只要美國能夠明確表示可能介入台海衝突的訊號,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就會延遲他實現中國統一的終生目標。報導分析指出,台海一旦發生戰爭將是極大災難。
經濟學人認為,目前有三個關鍵因素,使這種台海情況變得更加不確定且危險。
美國嚇阻力量的削弱與保護主義的代價
首先,在川普總統領導下,美國的威懾力道正在減弱。川普及其鷹派支持者常談論「透過實力實現和平」(peace through strength)。他們將其發動的貿易戰以及將戰略重心從歐洲轉向亞洲的政策,就證明了美中競爭已經是美國外交政策核心。
但經濟學人認為,這場貿易戰正在產生反效果。川普曾在 2024 年表示,如果中國試圖入侵台灣,他將會對其課徵關稅,稅率可能高達 150% 到 200%。然而,現在對中國的關稅已經來到 145% 的高點。美國在關稅手段上似乎已經用盡了籌碼。這場貿易戰變成了一場看誰更能承受痛苦的耐力賽。
川普的保護主義政策同時也在損害美國的盟友。台灣面臨 32% 的關稅,川普還在向台積電施壓,要求將工廠遷至美國。澳洲、日本和韓國也面臨關稅以及被要求與重要的貿易夥伴中國脫鉤的壓力。經濟學人引述對韓國即將卸任總理的採訪指出,雖然沒有亞洲國家會因此斷絕與美國的安全同盟關係,但這些國家對於可能被捲入台灣的衝突而感到更加不安和憂慮,但他們似乎也別無選擇。
中國「灰色地帶」策略的興起
其次,報導認為中國針對台灣的新計劃,正在規避全面入侵這種「非贏即輸」的巨大風險。中國仍持續進行以武力奪取台灣的準備工作。最近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就曾派遣 38 艘海軍艦艇圍繞台灣島周邊進行操練。然而,中國同時也在演練新型態、更具挑戰性的「灰色地帶」戰術,這些行動並未達到全面戰爭的程度。其中最主要的策略是利用中國大幅擴張的海警力量,在台灣附近海域對船隻實施臨時性隔離和海關檢查。例如最近的「海峽雷霆」演習就以 38 艘海軍艦艇包圍台灣,預示著一場潛在的封鎖。
▲美驅逐艦穿越台海。
報導分析,中國的這種灰色地帶行動旨在削弱台灣的主權地位,並讓台灣民眾對美國在入侵時是否有能力或意願伸出援手產生懷疑。許多私營商業航運公司為了避免麻煩,可能會選擇遵守這種隔離或檢查措施。同時,由於這些行動不構成全面戰爭,國際社會對此類行動的批評可能也不會太過嚴厲。
台灣內部的政治高度分化
經濟學人分析,中國的灰色地帶戰術,更是為了利用第三個關鍵因素,即台灣政治長期存在的功能障礙。雖然絕大多數台灣人民並不願意生活在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但台灣的政治環境卻深受高度兩極化和某種程度自滿情緒困擾。
自2023年的總統大選以來,總統賴清德所領導的政府朝小野大。立法院多數由親中的國民黨,以及較多年輕人支持的民眾黨組成。這種政治僵局阻礙了台灣採取果斷措施來增強國防開支、降低對進口能源的依賴,也提升了潛在的危機。報導指出,賴總統試圖打擊中國滲透的行動也加劇了台灣內部的政治兩極化現象。
經濟學人的報導指出,這些因素可能會在台灣內部形成一個有害的惡性循環,即使川普最終改變其貿易政策也是如此。如果美國削弱其保衛台灣的承諾,那麼台灣自身抵抗的決心可能也會隨之動搖。反之,如果台灣沒有展現出足夠的自我防衛準備,美國提供援助的可能性也會降低。報導認為這種風險在於,它可能形成一種特定的軌跡,導致台灣在沒有發生實際軍事衝突的情況下,逐漸落入中國的影響範圍。
「美國再次偉大」策略對保護台灣的矛盾影響
經濟學人的分析認為,川普有可能選擇讓台灣逐漸失去自主地位,或者達成某種協議,實際上是放棄台灣,而不是冒著與中國爆發核戰爭的巨大風險。這對台灣的民主制度來說將是一場災難性的打擊。報導內容進一步分析,時間久了,台灣甚至有可能選出親中的政府,此時將會引發西方國家對於半導體晶片供應的巨大恐慌。
經濟學人認為,川普希望展現美國的強大實力。他的保護主義政策以及對待盟友的強硬態度,本意是為了讓「美國再次偉大」,但實際上正在削弱其保護台灣的能力。報導分析指出,這種內在的矛盾,北京早就已經意識到,甚至不排除採取進一步行動。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 美中貿易談判陷僵局 中國「拒亮底牌」:現在談等於送死
. 美貿易代表:數週內敲定一些協議 尚未與中國談判
. 美中關稅戰 中國重提毛澤東「論持久戰」:關乎民族尊嚴
. 中國「不跪」強硬回擊關稅戰 學者曝原因:習近平沒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