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每年約有近600萬人次進行登山活動,但各縣市現行的登山活動管理自治條例屢遭登山客批評太嚴格,為解決台灣登山環境問題,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日前廣邀教育部體育數署、農委會林務局、營建署、各國家公園管理處、消防單位開會討論,也與各登山社團、救難協會針對台灣登山環境交換意見,確立由中央訂定的《登山活動管理規則》、開放民眾於國家公園從事戶外運動等目標。
張景森表示,6月1日起開放國家公園及各登山林道,政府將會做好強化山區通訊、救難,並成立山友登記平台等措施。未來登山活動主管機關將由觀光局變成體育署,各國家公園取消入山管制,但生態敏感的自然保育區仍維持「專案申請」、「專案申請」也將與警政署的入山申請合併精簡為「單一資訊平台」。
張景森也補充,基於安全考量,除了丹大林道外,林務局將開放所有林道;此外,為了防範山老鼠、保護山林資源,特定區域會進行車輛管制,採「管車不管人」方式。
對於外界擔憂開放若又有山難發生,搜救成本是否又得全民買單,張景森回應,管理單位應負一定的安全責任,但也有負責限度,而非絕對責任,他已請相關單位研究是否可以排除高風險地區的國家賠償責任。張景森說:「登山的本質就是冒險,不該以危險作為限制的理由。」登山者要登高山,也須分擔較高的救難費用,未來將會推動山友互助或保險機制,作為分擔山難救援經費。
對於台灣的登山觀念,張景森表示若處處要保證安全,會變成哪都不能去,觀念不打通,有一點崩塌就封山,台灣山岳活動就會一直處在限制階段。未來山林解禁、登山活動受限減少,登山者自己也必須具有蒐集資訊、風險評估,以及克服困難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