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仲裁案,把台灣國軍駐守60年的南沙群島裡最大島嶼太平島,從島變成礁,原本太平島擁有經濟海域200浬,一下子只剩12浬,嚴重損害我國主權。總統蔡英文第一時間除了發表嚴正聲明抗議外,近來更動作頻頻宣示主權。
日前,Google Earth衛星照片拍到太平島奇特結構體,引發國內外猜測,後來經國防部證實,是最新完工的預警雷達結構體,中科院在太平島埋設「L-波段(L-BAND)信號電纜」,要求承包商在太平島陸岸建設一個RC結構基座,裝設不斷電系統等電氣設施,埋設「L-波段信號電纜」及建設供電機房,作為預警雷達的基礎工程。
太平島部署這型雷達後,包括中國渚碧礁、永暑礁新建機場起降的軍機、周邊空域動態、導彈操演都在監控範圍,相關雷達情資能透過衛星系統即時回傳台灣本島。
籌設氣象雷達 宣示主權意味更濃
本刊掌握權威消息,我政府在太平島除了正在施作預警雷達外,科技部也將在太平島推動「海洋大陸年觀測研究(YMC)」計畫籌設氣象雷達,涵蓋範圍更廣,最大可達480公里,幾乎涵蓋南沙海域,範圍可擴及菲律賓的巴拉望島,宣示主權的意味更濃。
YMC計畫早在2014年1月就在新加坡召開第一次工作會議,當時台灣就有台大教授以及國家實驗研究院海洋中心組團參與,同年11月又在印尼召開第2次會議,台灣也持續參加,雖然國內學者興致勃勃想要參與國際大型研究計畫,但當時執政的馬政府卻一點動作也沒有,冷處理此事,學者私下說:「想不透,(馬政府)為什麼不支持?」
政黨輪替後,新政府一開始對這項專案的態度也不甚積極,直到南海仲裁案確定菲律賓大勝後,政府態度才有了180度大轉變,開始積極規劃南海的科學研究,找相關學者討論,並納入「新南向政策」,科技部甚至打算向行政院爭取創新產業旗艦計畫。
本刊調查,原本參與YMC的觀測計畫,受限於經費,只打算租用中央大學移動式氣象雷達(TEAM-R),趁國軍運補時一併送往太平島,觀測半年後取得大氣數據就回台灣,但這幾個月有所變化,規格大幅升級,打算購買造價6000萬元的雨量雷達(簡稱C-POL),光最大觀測距離從100公里跳級成480公里,就可知道等級提升幅度有多大。如果順利的話,最快2018年夏天就能執行第一次觀測研究,並接續進行冬天觀測。
經費耗上億元 助台鑽研南海氣象
官員分析,建置一座雨量雷達,除了本身的造價昂貴外,基座需要使用混凝土,還要防鏽處理,太平島沒有足夠資源可以使用,一定得從台灣運補,需要借重國防部過去在太平島興建機場和碼頭的經驗,粗估雷達本身加上基座就要上億元經費,有學者私下說:「顯示政府真的是玩真的,難得的大手筆。」
到底在太平島建置氣象雷達有多重要?YMC分析報告指出,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是地球上最大的島群,擁有最暖的海水,夏季季風通往東亞和西北太平洋的水氣通道就是在這,而太平島剛好就是南海近中心位置,架設1座氣象雷達,收集珍貴的液態水數據,對研究聖嬰和地球氣候震盪都有極大幫助,學者更分析,對台灣來說,也能更了解影響台灣中南部甚大的西南氣流。
正因太平島的地位關鍵且重要,主持YMC計畫的美國華裔科學家張啟東(Chidong Zhang)主動寫信給當時的國家實驗研究院院長羅清華,希望借重我國大氣科學人才,一起投入YMC。
本刊調查,張啟東對太平島的政治敏感度毫不在意,僅日本主持人曾存有疑慮,但經過多次討論,張認為只要所有觀測數據都公開分享,鄰國菲律賓、越南不用花經費就能取得資料,所受到的阻力就小,而且氣象雷達只能收集雷達回波,連1架飛機飛過都看不出來,軍事疑慮少之又少。
科技部規劃將太平島建置成「南海國際科學研究站」也不光只有氣象雷達,還打算派遣研究員,每天施放探空氣球,取得氣壓、氣溫、相對濕度、風向、風速等,符合國際氣象組織規範,甚至還要裝設潮位站,中央氣象局也要強化在太平島的自動觀測站性能,規劃的學者就說:「現在是低著頭,一步一步做。」讓台灣有機會成為南海周邊國家大氣研究的第一把交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