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美國職棒世界大賽,各方焦點都聚集在小熊是否能突破 108 年未曾奪冠的困境,又或是印地安人能否取回自 1948 年後的第一個世界大賽冠軍。經過十局的鏖戰,小熊最終驚險的取得了今年的世界大賽取得第七場勝利,擺脫了過去被不斷加諸在他們身上的魔咒。
除了享受世界大賽緊張的氛圍之外,有個有趣的角度來看看這兩支參加世界大賽的球隊。那就是這兩支球隊的薪資總額差距,小熊隊今年薪資總額差不多是印地安人的兩倍之多。想必眾多球迷一定不會認同薪資等於戰績的看法,而且小熊在世界大賽一開始,看起來也毫無氣勢。至於歷年能贏得冠軍戒指的,是不是就一定要是豪門球隊,也許是個茶餘飯後的話題。
事實上,從小熊隊最近幾年的球隊薪資也不難看出球團的企圖心, 2014 年,小熊隊 25 人名單中的球員薪資在全大聯盟 30 支球隊中排名 29,到 2015 年則上升到中段班的 14 名,根據 sportrac 的資料,小熊今年更是以一億七千多萬美元一舉躍升到全大聯盟第 6 名。翻開今年小熊的球員薪水,雖然有一部分主力的野手看來薪資不高,甚至是自家農場培養出來的好手。但是在季賽幫助小熊一路過關斬將來到季後賽的,還是有幾位身價不凡的投手。
大家可能對於「魔球( Moneyball)」中布萊德·彼特所飾演的比利·比恩印象還相當深刻,不靠高薪的明星球員,他憑著賽博計量學(Sabermetrics,又譯為棒球記錄統計分析、棒球統計學),讓運動家隊以倒數第二的總體薪資在 2002 年創下了 20 連勝的紀錄。
究竟,大量使用高薪的明星球員是不是戰績的保證呢?從統計數字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1992 年,多倫多藍鳥以薪資總額排名第三獲得世界大賽冠軍,而1993 年藍鳥更是以薪資總額第一之姿蟬聯世界大賽冠軍時。至於台灣人所熟悉的邪惡帝國-紐約洋基則更是在 1996 年到 2000 年的五年之間,拿下四座世界大賽冠軍盃。這五年之間,洋基隊的身價只在 1998 年,以七百萬美金之距小輸給金鶯隊。
1991 年來參與世界大賽的球隊薪資總和與該年全隊薪資總額最高的數字 (資料:USA TODAY)
從圖表來看,局勢似乎從 2002 年開始有一些變化,除了 2009 年,以花錢聞名的洋基再度同時藉由薪資總和戴上冠軍戒指。可是其實仔細研究,2004,2007,2013 三次世界大賽冠軍,洋基的世仇-波士頓紅襪隊,花錢可是也毫不手軟。得冠的這三年,他們的薪資總和也都是都在前三名之間。
至於從 2014 年開始就一直衛冕薪資總和冠軍的洛杉磯道奇,近幾年持續蟬聯國家聯盟西區的季賽第一名。相較於洋基,道奇的錢算是比較花在刀口上,因此球隊除了有錢可以花之外,球隊總經理怎麼運籌帷幄顯然也是非常重要的,畢竟能像 Theo Epstein 在幫助紅襪隊破除貝比魯斯魔咒之後,又接著協助小熊贏得一世紀後的冠軍戒指也是非常不容易。但如果我們只從數據來看,今年 25 人名單薪資總和排名 18 的印地安人可以打出這樣的成績,其實也是相當值得激賞的。只是,棒球之所以好看,除了那堆統計數字之外,臨場的各種變數才是球迷為之瘋狂的部份。
1991 年後世界大賽冠軍球隊薪資總和排名統計(資料:USA TOD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