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23 09:27 臺北時間

【再見陳映真】左翼路上的唐吉訶德

mm-logo
時事
【再見陳映真】左翼路上的唐吉訶德
陳映真原名陳映善,1937年日本時代出生,2歲時過繼給三伯,改名陳永善。22歲發表小說〈麵攤〉,筆名「陳映真」取自早逝的孿生兄長。31歲時因「民主台灣聯盟案」判刑10年有期徒刑,移送台東縣泰源監獄。48歲創辦《人間》雜誌,然而雜誌虧損,1989年停刊。69歲時房屋遭法拍,2006年6月赴北京定居,9月中風,10月二度中風,陷入重度昏迷,意識恢復後臥病10年,於2016年11月22日逝世。陳映真一生,寫作不輟,其理想與堅持鼓勵眾多同代人與後輩。
1960年是陳映真豐收的一年,年輕的他發表〈我的弟弟康雄〉等作品,1968年因「民主台灣聯盟事件」入獄,結識許多白色恐怖受難者,加強他的左翼思想,1975年出獄後發表〈夜行貨車〉〈山路〉〈鈴鐺花〉。作家朱宥勳認為,陳映真受過完整中文教育,又出身本省日語家庭,寫作風格為帶有日語柔美感覺的中文,與後續受1960年代現代主義影響的其他作家大不相同,因此難有人模仿其語言風格,陳映真幾乎可說是最後接觸日文教育的一代。
部分研究者發現陳映真作品中常出現濃濃的內疚感,有人認為可能出自於基督教的原罪、左派的壓抑,或陳明成著作《陳映真現象》剖析,陳映真生父為皇民化運動重要的作曲家,與陳映真作品中敘述的大中國父親大不相同。
內疚感的另一個可能,陳映真寫在〈鞭子和提燈〉裡。原來,「陳映真」這個筆名是雙胞胎哥哥的名字。他本名映善、哥哥叫映真,過繼給三伯後,他改名陳永善。陳永善和陳映真,不論外表或心靈,彼此就像彼此的分身,總是玩在一起。九歲那年,哥哥病死了。從此之後,陳永善每個獨活的日子都像是一個傷口。直到開始寫作後,他無意間用了「映真」為筆名,終於替早逝的哥哥尋找到一個替代性安慰的位置。
種種交互作用讓複雜的國族認同形成了作品的內疚感,陳映真也從一個敏感憂鬱的青年,在獄中漸漸變成堅實的左派,後期政治小說的戰鬥性高過文學性。
1985年,48歲的陳映真創辦《人間》雜誌,關懷弱勢,結合攝影與深度報導,開創台灣報導文學先河。但經濟困難,只得於1989年停辦。作家季季於《行走的樹》書中〈宏遠的中音─「大頭」陳映真〉一文提及,陳映真因她的丈夫楊蔚告密入獄,她始終覺得自己虧欠陳映真,便到《人間》雜誌做義工,卻在合作過程讓編輯與作者的革命情感化解了過往心結。
陳映真堅持中國統一的主張,1988年51歲的他成立「中國統一聯盟」並擔任主席,1990年後經常往返於中國及台灣兩地,因政治色彩濃厚而備受爭議。2001年發表〈忠孝公園〉,取材自總統大選,剖析台灣複雜的認同。陳映真在小說之外,尚有文學評論、散文等寫作,在思想及行動方面也有極大影響力。
《印刻》雜誌總編輯初安民回憶,陳映真2006年赴北京前,曾與他在咖啡屋會面,不料這一別,就是天人永隔。兩人認識30年,初安民說,陳映真作品無人能出其右,《聯合文學》曾刊出陳映真與陳芳明的筆戰,《印刻》創刊初期也將陳映真選為封面人物。「陳映真從來不跟人示弱,不講一聲苦。」初安民記得陳映真故居查封拍賣前,他曾爭取故居作為陳映真文學館,無奈缺乏資源挹注,構想未能落實,但即使如此,「陳映真一生如唐吉訶德,堅持他的道路。你可以不同意他的政治立場,但不能否認他在文學的深度和廣度。」(首圖翻攝自維基百科C.I.K.)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1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