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奇幻未來 麥人杰
- 1964年12月1日生於台中市,復興商工美工科畢業。
- 漫畫代表作:單格漫畫1993年《腦筋急轉彎》;短篇漫畫1985年《劇場》、2000年《吉娃娃》、2014年獲邀與羅浮宮合作《羅浮七夢》;長篇漫畫1999年《花木蘭》;繪本2004年《狎客行:九陰真經》。
- 動畫代表作:1998年擔任台灣動畫電影《魔法阿媽》動畫導演、人物設定、造型場景設定。
- 2005年創立魔樹創意有限公司,製作原創動畫影集《快樂星貓》(2008~2015年),目前進行電腦動畫電影《鐵男孩》。
13歲的小海是機械天才,誕生在未來一座島上的東部、漫山遍野都是貨櫃屋的地方「山寨城」。那時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許多做機器人的人,因工作被機器人取代而失業,只能住在消費低廉的地方,形成聚落。只會做機器人的他們,基於憤怒、報復或某些理由,開始做山寨版機器人,久而久之,以為日子可以這樣過。直到某一天,小海想參加國際機器人擂台大賽,山寨城陷入騷動…
3年半前,《快樂星貓》電影版喊停,公司面臨解散,但麥人杰認為團隊累積7、8年的技術與默契非常珍貴,決定持續運作。
這是麥人杰口中《鐵男孩》的開頭,透過樣片,壯觀的場面與生動的質感,彷彿預見一部3D電腦動畫電影即將盛大登場。
從事動畫30年的麥人杰,2005年將多年製作漫畫、2D傳統動畫的經驗轉化到3D電腦動畫,組成團隊接下兩岸合作、人民幣上億元的案子,製作共104集的電視動畫影集《快樂星貓》在兩岸播出。3年半前本打算在《快樂星貓》結束後,再拍電影版,業主卻忽然喊停。
公司面臨解散,但麥人杰認為團隊累積7、8年的技術與默契非常珍貴,應持續運作,於是將原本打算在《快樂星貓》電影版後製作的動畫電影《鐵男孩》提前動工,「我們有能力、經驗和想法,所以想趁此機會,拍一部內容與品質兼顧又有商業票房的動畫電影。」
1984年,年僅20歲的麥人杰就以《天問》奪得全國漫畫大擂台第1名,一度過著白天在卡通公司上班,下班熬夜畫漫畫的生活,過程中三度辭職,都是為了希望能製作原創動畫。走過台灣動畫代工年代的麥人杰說:「想當代工 ,品質和效率都必須比別人高,但產品賣再好,只是幫別人把市場做大,和你無關,更別提分紅。」
《鐵男孩》背景設定在2、30年後,描繪男孩與機器人的故事,類似情節的電影《鋼鐵擂台》、動畫電影《大英雄天團》接連出現,一度讓麥人杰哭笑不得。後來他理解到,這類題材其實半世紀前就有,如《鐵人28號》《無敵鐵金鋼》《福音戰士》等,「我們接觸到世界的訊息是一樣的,你吸收後轉化成什麼,別人也可能如此。都是站在巨人肩膀,差別在誰比較快完成。」
52歲的麥人杰坦言,另一個讓他不顧一切拍《鐵男孩》的原因,是看到很多漫畫家像陳弘耀、鄭問等「說走就走(過世)」,覺得自己該賭賭看,即使可能失敗。
麥人杰強調,動畫與真人電影不一樣之處,在於動畫往往要先做到某種程度才能進行下一步,過程隨時在變,因真正的主角可能後來才出現。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無敵破壞王》,原本主角是正派的阿修(Fix-It Felix),後來導演覺得反派的無敵破壞王(Wreck-It Ralph)更有戲,於是大翻轉,「尤其人物與場景的造型出現後,視覺的搭配會互相刺激,生出新的東西,非常奇妙,所以一定要先動手做。」
麥人杰解析動畫的完成分為三階段:一是將模糊的構想具體化,創造角色、造型與主要場景;二再解決具體化後的問題,為整體氣氛風格與故事定調;最後依腳本製作,算出有多少特效鏡頭。「為全片奠定基礎的第一階段最耗時,光做到角色可以演,就已經快哭了!」麥人杰說,《鐵男孩》的人物與機器人角色約有200個,3年半下來,角色、造型、主要場景都已定案,目前在第二階段。
由於3D電腦動畫每個物件、材質、光源要一層層疊上去,單單《鐵男孩》山寨城的一角,就有240層。像機器人擂台賽場設在8萬人足球場,光椅子就有8萬張,還有壞掉的、沒人坐的,椅背還得畫座號,單一畫面就有幾千人,男女老幼、服裝顏色各不同,都要用電腦讓他們動起來。
「動畫片出現1個、10個或上百人的場景變化,給觀眾的感覺都不一樣。」麥人杰以《動物方城市》的出場來解釋,「先由兔子茱蒂搭列車,穿過沙漠、冰原、雨林等,在一首歌的時間內到城市。長頸鹿和獅子搭手扶梯、河馬從水裡出來、倉鼠由管子溜下,各有獨特方式進車站,全依動物真實尺寸比例呈現。」但在台灣,可能光用電腦跑一個車站的動畫資料就會當機,「大家常說劇本最重要,而技術障礙就要靠錢和時間才能超越。」
以製作而言,《鐵男孩》最艱難耗時的都過了,現在照流程計畫走,只要資金到位,1年半就能完成。
專注於故事與技術提升的麥人杰自認,《鐵男孩》團隊的工作默契與水準足以讓動畫順利運轉,只是3年半來,他一心想先做再說,默默拿積蓄和借來的錢低調地做,每月花費150萬元,轉眼山窮水盡,只好緊急向公部門與企業界尋求資源,可惜困難重重。
需款孔急的麥人杰承認,「致命的樂觀」讓自己陷入「玩命關頭」,「但以製作而言,前面最艱難耗時的都過了,現在照流程計畫走就可以。只要資金到位,1年半就能完成。」
麥人杰舉例,當年魏德聖拍《海角七号》,就是想把國片做到一個規模,開創成功案例。他希望《鐵男孩》成為台灣動畫的《海角七号》,並聚集行銷、商品開發合作等人才,動員發揮,讓後來的動畫有依循模式,尋找資金會比較容易,也能夠持續開展技術,建全產業,「大家都在等一部開創新局的動畫片,我等不到,才自己下來做。那時魏德聖還有房子可以抵押借錢,我連房子都沒有。」
麥人杰清楚,一次要有一大筆資金不太可能,只希望先有2,000萬元,撐過今年下半年,再繼續找錢。他最擔心的是團隊解散,即使找到資金重新啟動,要把新團隊成員訓練到技術與默契都能配合,又是一大考驗。
《鐵男孩》故事裡一群邊緣人,決心放手一搏求出路。麥人杰忍不住感嘆:「做著做著,我發現我們的處境和電影裡的人物一樣…」但他仍以片中台詞自我鼓勵:「我們輸了是天經地義,但是贏了…就驚天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