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忙完稿子,搭乘首爾4號線地鐵來到明洞街上,透過血拚來慰勞自己一番。去買了幾件夏天衣服褲子,當作犒賞。提著袋子,放眼望去,人潮中,過客的好奇興奮和街燈相互輝映,這裡的一切,對初訪首爾的外國人,都是新奇的,但對在這生活多年的我來說,已沒有什麼值得驚訝的了。
走在街上,ETUDE HOUSE(化妝品店)、TONYMOLY(化妝品店)、INNISFREE(化妝品店)、OLIVE YOUNG(美妝店)、新韓銀行、國民銀行、大創(五金行)、PARIS BAGUETTE(麵包店)、星巴克、販賣台灣珍奶的貢茶、CU(便利商店),一家家商店映入眼簾。
明洞可說是首爾、甚至全韓化妝品店密度最高的地方,為招攬外國觀光客,每家店面都聘請了能操中、日、英語的職員,有些人就是在南韓唸書的留學生。光是明洞商圈,方圓500公尺內,就有6家TONOMOLY、6家ETUDE HOUDE、9家INNISFREE、其他業者也都是同個品牌在同個區域開了好幾家。
走出明洞,來到乙支路入口,這次搭了地鐵2號線來到新村跟朋友吃飯。同個牌子的化粧店已經沒有連開好幾家了。
但接下來映入眼簾的,還是一樣,ETUDE HOUSE、TONYMOLY、INNISFREE、OLIVE YOUNG、新韓銀行、國民銀行、大創、PARIS BAGUETTE、星巴克、販賣台灣珍奶的貢茶、CU、手機通訊店。
跟朋友,吃完飯,喝了茶,從新村搭到東大門歷史文化公園站,轉4號線回到新家,仍是相同情景:化妝品店、銀行、五金行、麵包店、茶飲店、手機通訊,清一色都是這些連鎖牌子。事實上,走在首爾的主要生活圈,不論明洞、新村、梨大、大學路或江南,地方換了,但店面幾乎雷同。
這些商店都為包含我在內的所有首爾居民,帶來極大便利:我們其實不用跑太遠的地方,就能輕鬆地在自己開戶的銀行支店領錢、在五金行或便利店找到生活所需、在麵包店與茶飲店,準備早午餐或一解口慾。
但是,面積超過台北兩倍的首爾,呈現出的商街風貌,非常單調劃一,全被連鎖店給佔據。
老家大學路附近,一家經營30多年的雜貨店,最終變成連鎖超市,同個地方,2年來已經有3個案例,還有單獨開戶的辣炒年糕,也變成加盟業者;另外一對老夫妻開業20多年的文具房也關了門,招牌被拆下來,會變成什麼店,還不知道。
以往就算不熟,也因常造訪,而打招呼、問候或聊天的人情,隨著這些小店、老店、獨營店的消逝,而不復返,迎接而來的,是新店面職員,穿著整齊劃一的制服,用罐頭式的語氣,道出「歡迎光臨」、「幫您結帳」。
我意識到,自己身處的世界,正在轉變,變得越來越便利,也變得越來越乏味,不知自己常去的店,會不會在幾天後就無預警地變樣,換成連鎖店。
而自營業者,隨著經濟不景氣,似乎也不知道到能苦撐到何時,或許做不下去、或許累積了儲蓄、或許想趁機退休,於是,沒有告別地,把店頂讓。
大多數市民,在豔陽高照的炙熱天氣下,總喜歡進入燈火通明又冷氣全開、樣式選擇繁多的連鎖商店,街里巷弄的自營業者,敵不過連鎖業的競爭,也沒有條件整頓或改造,最終不敵競爭,黯然退場。
中型、大型五金店、超商與美妝店,挾著龐大的物流資源與人力,不斷擴張規模與販售項目,對街坊零售業者產生巨大衝擊。
南韓大創銷售居家用品,也兼賣起各種便利商店也買得到的餅乾與飲料,包括財閥CJ經營的OLIVE YOUNG和樂天集團旗下的LOHB'S美妝店,也是如此,這樣一來,他們都搖身一變,成為企業型的雜貨店。
為保護街坊零售業者與傳統市場的生存,南韓政府自2012年3月起,下令大型量販店必須在每週第2個和第4個星期日,強制休業。但包括前述的五金或美妝店,在經營項目不斷擴張的同時,目前還不受這項規範限制。
每當有台灣朋友造訪,興致沖沖前往大型量販店「掃貨」,卻吃上閉門羹而憤怒不解時,我得重新說明一次原因何在,然後帶他們重新走過並瀏覽各個主要景點大街,看到各家雷同的商店、雷同的職員們,就能理解這「必要之惡」,背後的辛酸。
ETUDE HOUSE、TONYMOLY、INNISFREE、OLIVE YOUNG、新韓銀行、國民銀行、大創、PARIS BAGUETTE、星巴克、販賣台灣珍奶的貢茶、CU…這些只是連鎖業的冰山一角。殘酷的現實是,有誰能保證,命令定期休業、或採取其他強制手段,就能挽回街坊零售業者的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