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28 11:47 臺北時間

不是每個人都愛諾蘭 《敦克爾克》遭法、印批評

mm-logo
娛樂
《敦克爾克大行動》片中被德軍包圍、只能在海岸等待船隻救援行動的英國阿兵哥,其中1位其實是法國士兵,但台詞只有幾句。
《敦克爾克大行動》片中被德軍包圍、只能在海岸等待船隻救援行動的英國阿兵哥,其中1位其實是法國士兵,但台詞只有幾句。
克里斯多福諾蘭被譽為當代最有權勢的導演之一,不管他想拍什麼題材,不只有電影公司支持他,他看上的明星也會樂意演出,更重要的是觀眾都進戲院捧場,他的粉絲在PTT上有「諾蘭教」的美名。但他的新作《敦克爾克大行動》意外惹毛了法國人、印度人。
《敦克爾克大行動》(Dunkirk)敘述二戰時期,英國派出的數十萬大軍被德軍團團包圍,困在法國敦克爾克的海岸邊,卻遲遲等不到船艦前來撤退。電影一推出就贏得好評,也再次證明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poher Nolan)的才華給了戰爭片全新的觀點。問題是,改編史實的這部片,卻在法國、印度等地遭到嚴苛的批評。
法國媒體一面倒批判這部片,主要是嫌棄電影完全沒有提到法國人的貢獻,歷史上是法國動員的3萬人部隊,抵擋了德軍的攻擊,才讓英國士兵有機會順利搭船撤退,而電影裡卻對這件事隻字不提。
尤有甚者,整部片出現了唯一的法國士兵,卻是只有幾句台詞,而且被描寫為「落跑」的阿兵哥。法國報紙《Les Echos》如此批評:「電影只向英國部隊致敬,完全忽略了法國士兵堅守崗位奮戰到底,直到最後一艘載離英國部隊的船隻消失在海平面上為止。」
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左)執導《敦克爾克大行動》。
而一位二次大戰的歷史學家也說:「法國人在本片慘被消音。」法國另外一間媒體《Le Mond》則批評,「當時一起撤退的12萬法國士兵,以及4萬名犧牲生命抵抗德軍的法國部隊,通通上哪去了?」事實上,法國教科書還可以找到當年的照片,照片中是英國士兵用槍托毆打那些想爬上撤退船隻的法國士兵。諷刺的是,電影有一段情節,就是英國士兵阻止法國阿兵哥搭乘撤退的船隻。
無獨有偶,《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也批評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印度士兵的卓越貢獻,在這部片被完全抹去。因為當時印度屬於大英帝國,共有500萬名士兵被徵召加入二次世界大戰。歷史學家Yasmin Khan認為在敦克爾克撤退行動中,就有印度士兵加入戰場,換言之,打贏二次世界大戰的不是英國,而是大英帝國。
法國與印度媒體,先後抱怨整部片只有描寫撤退行動中的英國士兵,卻把其他國家的貢獻都隱形了。
另外一位歷史學家John Broich則讚揚印度士兵在撤退行動中,無懼戰火威脅、有組織撤退,「也許他們人數不多,只有幾百人,但如果影片能提到他們的存在,可以提醒世人印度皇家軍隊也在戰爭中的。」
至於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則認為《敦克爾克大行動》不是從政治角度講述戰爭,「這部片也沒有出現邱吉爾,也沒有擠在戰情室的將軍討論該怎麼撤退,這是一個關於生還的故事。」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