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0日週日深夜,中央氣象局預報中心熱烈討論,話題圍繞在「到底要不要讓輕颱海棠轉為熱帶性低氣壓,並同時解除海上與陸上颱風警報」。
解除警報 豪雨持續轟炸
從數據上看,登陸後持續減弱的海棠風力已不具颱風標準,但經過討論後認為,「萬一解除颱風海、陸警報,各縣市政府應變中心全部撤除回家睡覺,雨卻一直下,出事誰負責?」最後,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呂國臣頂著因熬夜布滿血絲的眼睛,決定全員留守,再熬一夜,持續更新預報到週一上午才解除警報。
果然,南台灣在海棠肆虐下,一夜大雨,豪雨持續轟炸台南與高雄,週日當晚堅持不放假的台南市長賴清德立刻被罵翻,即使一早髮夾彎臨時宣布停班停課,也止不住民怨。
這次雙颱夾擊台灣,豪雨狂炸南部,讓不少大氣科學的學者也繃緊神經,有學者高度憂心,因為南海受反聖嬰影響海溫偏高,未來颱風數量不僅會增加,一旦侵台,引進西南氣流更會挾帶大量雨水,很可能重創南台灣,因而紛紛提出警告。
氣象局科技研究中心主任鄭明典就指出,今年有反聖嬰現象的訊號,東太平洋偏冷,導致西太平洋的南海溫度比往年高,這些微的變化,就影響到大氣環流,西南季風從印度洋吹往南海,不斷在南海形成好多個小漩渦,生成數個颱風,包括中颱尼莎與輕颱海棠,都是這個環境下的產物。
值颱風季 提防類似路徑
鄭明典說,過往低壓北移都是8月才出現,今年卻提早至7月,導致南海生成海棠後,受到尼莎颱風牽引下,直接把匯集南海的飽滿水氣帶往台灣西南部。
有學者警告,今年颱風季會一直延續到9月,目前觀察西南風應該還會持續,如果再遭遇類似路徑的颱風,就要嚴防西南氣流帶來的強降雨,畢竟今年南海的水氣充沛,帶來的降雨量肯定少不了。
不敢大意 氣象局怕出事
科技部大氣學門計畫主持人、中央大學教授余嘉裕指出,根據過去颱風侵台的災損統計,真正造成災害的,往往是因為降雨而非強風,尤其是西南氣流帶來的降雨,甚至比颱風本身的水氣還要多。
台灣過去發生的重大水災幾乎都跟西南氣流脫不了關係,包括1959年的八七水災、1981年的艾妮絲颱風,造成九三水災、2004年敏督利颱風的七二水災,其中最知名的例子,就是莫拉克颱風帶來的八八水災。
8年前莫拉克颱風挾帶超強豪雨,2天內下完一整年的平均雨量,造成全台681人死亡,而莫拉克之所以致災,就是因為要命的西南氣流挾帶豐沛的雨水重擊南台灣,導致當時的閣揆劉兆玄請辭下台。
時隔8年,再遇到滿滿水氣的西南氣流,中央氣象局不敢大意,決定預報中心繼續輪班至週一上午8點半,確認輕颱海棠進入大陸才解除警報,就是不希望憾事再度重演。
威脅仍在 做好防颱措施
因莫拉克風災遭監院認定預報失準的氣象局預報中心主任吳德榮,在退休前曾說:「台灣理盲又濫情。」科學最終只是輔助,氣象局持續提供防災中心資訊,確保不出事才是最高指導原則,就因為這樣,讓海棠帶著定義上的「颱風」之名,又多活了8個小時。
「這次台灣運氣好一點,海棠帶來的西南氣流風向稍微偏東,沒有直接對準高屏的山區迎風面,測到的降雨雖有300至400毫米,比起莫拉克破千毫米的降雨還是少了一大截。」鄭明典說。
台大大氣系教授李清勝也慶幸地說,海棠的西南氣流無法和莫拉克颱風時的大氣環流相提並論,那時源源不絕的水氣一直往南台灣灌,加上莫拉克行進速度又慢,釀成八八水災,雖然海棠水氣不如莫拉克,但夏季南海盛行西南風,對流又不穩定,未來幾個月只要又有颱風走類似路徑,或從東部登陸轉北往上繞,台灣仍有可能受到西南氣流的威脅。
天氣風險公司總監賈新興預估,經過一連串的颱風生成後,西太平洋的熱量已少很多,將進入半個月左右的中斷期,等到8月下旬以後,才會又進入颱風活躍期。根據氣象局統計,西北太平洋平均1年有25.7個颱風,今年至今已經生成10個,光7月就有8個,已經追平1971年並列史上7月最多颱風的紀錄,但過往定義台灣的颱風季到9月,今年預估侵台的颱風約3至5個,扣掉2個後,接下來仍有數個颱風可能會侵台,民眾務必要小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