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罕見宣傳戰:注意基因數據組外流!
美國聯邦調查局通常給人低調守口如瓶的印象。不過,資深探員游艾德(Ed You)似乎是其中異類。他經常出入在SXSW、或DEFCON計算機安全大會上,扮演口若懸河的名嘴角色。
照《金融時報》記者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形容,游艾德的高調作風其實和FBI近來所發動少見的宣傳戰有關:身為FBI生物反制部門主管級的特別幹員,游艾德處在美國和中國可能發生爭執的風暴最前線。這場風暴牽動了全球兩大經濟體未來的經貿關係,以及生物醫學的發展。
游艾德要宣揚的主張是:美國對基因數據(genetic data)的保護不夠,它可能被用在創造新藥獲取暴利,或是用來發展令人畏懼的生化武器。其中,一個主要威脅是來自中國。
我們並不知道有多少生物數據流到美國海外,我們對生物安全的概念還需要加強推廣。
游艾德說,中國已經取得美國的基因數據。近年來,中國投資者購買美國專研基因學的生醫公司股票,或是與這些公司達成結盟。在此同時,北京官方贊助的駭客入侵了保存病患重要紀錄的實驗室、醫療保險公司、和醫院。他認為美國應該要更嚴格控管,立法規定哪些健康數據可以被移轉到海外。
過去美國對中國紅色資本的入侵,始終戒慎恐懼。2014年,美國以可能影響國安為由,阻止華為進軍美國電信市場。之後阻撓了中國收購奧勒岡州的風力電廠、加州的雲計算公司、以及德國半導體在美國的分公司。為了防止人工智慧技術外流,美國國防部也加強對中國投資的審查。
如今,基因數據外流的危險程度在美國官員看來似乎也同樣致命。游艾德認為,美國大量的基因數據外流,會造成美國競爭優勢的損失。
生醫的當紅顯學:基因數據研究
人類基因組的解碼,是近年來生物醫療研究最令人振奮的領域。
自2000年人類基因組首次排序之後,DNA科學進展飛速。曾經是需要耗費時日、投注數百億美元的研究,如今在一週之內花費一千美元就可以完成。美國如今從超過百萬個志願者收集基因數據,交由自動化的作業的實驗室系統研究個別基因的交互作用。
第一個問題是取得數據...你需要很多的數據。
基因數據研究特別需要借重跨國際合作的開放網絡。雖然有些專家認為,美國應該提防中國在基因研究的投資。不過,事實上,美國對中國生物醫學投資設置過多的障礙,也可能對美國造成損害。
過去五年來,中國在美國生物科技和醫藥產業的投資估計已超過32億美元。資金之外,往往也帶來了中國的相關人才。在一些特定領域,例如大規模、低成本的基因排序,中國技術上的發展甚至已經領先美國。如果中國企業在美國不受歡迎,他們自有別處可去。
發展基因數據 中國雄心勃勃
基因數據研究正開啟一個精準標靶藥物的新時代。這讓過去一種藥品所有人一體適用的治療方式現得過時老舊。目前美國已開始嘗試,針對癌症、囊腫性纖維化、和阿茲海默症,依據病患個人基因組成給予客製化治療的新療法。
中國去年宣布了一項十五年九十億美元的研究計畫,這個金額甚至遠超過美國在歐巴馬時代計畫提供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2.15億美元。
中國在基因研究的雄心,也推動著一些中國公司收購行動。今年一月,深圳的碳雲智能(iCarbonX)投資超過一億美元在病友社交平台PatientsLikeMe,目標是結合人工智慧與大型基因數據庫,打造個人化的醫療服務。
PatientsLikeMe這家美國公司,網站介紹中宣稱它是全世界最大的個人化醫療網,擁有超過五十萬人分享醫療健康細節。這些數據採匿名方式,並只限於在美國的伺服器才能取得。實驗室收集大量的這類檔案,並結合詳細的人口統計、飲食、健康和生活習慣紀錄,透過超級電腦找出模式辨識出基因的缺陷並提供新療法的建議。
PatientsLikeMe影片介紹如何透過數據庫的基因比對,找尋個人化的藥物與治療方法。
基因數據成生物武器 美國安拉警報?
同樣的數據集也可以用來發展生物武器。FBI在2014年第一次對生物醫學表達這方面的憂心,不過,當時並沒有提出任何政策上的建議。雖然目前川普政府大部分的科技官員的職務依舊空懸,游艾德相信聯邦調查局的顧慮,在政府內部「已開始受到較多的重視」。
美國政府長久以來投資於防患數十種造成「嚴重」健康危害的毒素,包伊波拉病毒、H1N1禽流感病毒、和蓖麻毒蛋白。
如今基因編輯和新一代DNA定序的進展,讓科學家有辦法製造「武器級」的新病毒,其中可能包括量身定制的病原,用來攻破現有的免疫系統或是讓病徵無藥可治。專家甚至警告,生物武器可以被操控用來殺害特定的群體甚至個人。
去年美國的國家情報總監柯拉珀(James Clapper)將以製造新生物武器為目的基因編輯技術,列為國家主要安全威脅之一。
「這威脅是真實存在,而且隨著未來幾年生物科技更加精密,威脅會持續擴大。」一名美國白宮科學顧問如是說。
生物科技競合 美中基因數據角力
在政治圈外看法則較為分歧。
米爾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的穆諾斯(Bernard Munos)認為,FBI的說法過於誇大。「他們(美國的競爭對手)能從我們這裡偷的只是數據,數據是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你還需要一些聰明的人從這些數據中萃取知識,並從這些知識設想出新的療法。目前為止,中國這方面的能力仍有侷限。」
另外,科學的進展強調合作,把技術和知識封閉於國界之內,有礙科學的發展。
例如美國推動的「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如果沒有來自英國、德國、法國、日本和中國的幫助,可能還需要耗費更多時間。
而且,美國生醫科學家大約有四成是美國自中國和印度招募而來。穆諾斯認為,美國生醫研究如果少了這些人恐怕無法運作。
2013年,美國政府的美國外資投資委員會(Cfius)同意了深圳的華大基因(BGI)收購美國加州的人類全基因組測序公司(Complete Genomics)。這家公司已經為超過兩萬個人類基因組定序。
不過,基因數據重要性日益受重視,政治環境也大不相同。美國國會顧問機構「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的魏塞(Michael Wessel)說,如果是現在,這類交易可能遭駁回,因為它缺乏互利的機制。即使中資集團買下美國生醫公司股權,中國的法律規定也不允許外國公司把基因數據帶出中國。
當心!駭客入侵醫療體系
跨國的交易案不是美國基因數據的唯一風險。
眾所周知,健康醫療產業極容易受到網路駭客的攻擊。雖然大部分人較關注駭客盜用身分或竊取信用卡資料,不過病友醫療紀錄可能更有價值。
去年十二月,駭客入侵了號稱是全球最大診療實驗室數據庫QuestDiagnostics,取得34000病友紀錄,其中包括一些實驗室的實驗數據。目前沒有證據顯示這個駭客事件有外國勢力涉入。
不過,美國第二大的醫療保險公司Anthem,也曾在2014年遭駭客入侵。駭客花了一年的時間,在7880萬個客戶資料裡翻揀搜索。今年初加州保險局的調查報告中,官員相信:駭客是受到中國政府指示。
參考資料:
US frets over gene data trove(Financial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