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4 06:25 臺北時間

【5.5億票房戰術之四】買賣教戰守則 出手最忌「腦充血」

mm-logo
娛樂
日韓片在買賣時至少可看到部分內容,圖為日本年度國民動畫《瑪麗與魔女之花》。(車庫娛樂提供)
日韓片在買賣時至少可看到部分內容,圖為日本年度國民動畫《瑪麗與魔女之花》。(車庫娛樂提供)
身為電影發行商,每年赴各地主要電影市場展是家常便飯,談到「教戰守則」,張心望表示,坎城影展當然是最完整的,從藝術片、歐洲各國的電影到商業片,應有盡有。柏林影展比較偏藝術、歐系,美國影展則以歐美商業片居多,東京影展以日片為主,釜山影展以韓片和亞洲片為主,其他還有香港影展、新加坡和泰國影展等。
「去影展是為了蒐集訊息,了解電影真正的主題,多半是到影展前才會知道有那些片,但除了片名也不會有太多細節,要到當地才會看到內容。」比方《屍速列車》(Train To Busan),原本張心望看上的賣點是「韓國人拍的僵屍片」,可對方出價太高,讓他有疑慮,看過片後才知道片中有對人性的深刻描寫,貴一點也值得。
跑遍世界各大小影展,張心望認為:「影展不是重點,重點是影片。」像坎城這麼大的影展,有時卻找不到他要的片子,反而在規模小的影展找到,「電影的主軸還是在影片本身,所以應該跟著影片跑。」
張心望一路走來累積經驗,至今仍在學習,「進入電影產業的門檻不是很高,就像電腦展一樣,買個門票就可以進去了,進去後看到人就問,賣片人都會跟你談。」如何說服對方把片子賣給新手?「他賣不掉的時候就會賣給你,一開始的生意都是這樣做的, 因此新手買回來的片子通常不會太好做。」
電影賣的是內容,沒有規則可循,買賣過程像拍賣會,喊價多少就是多少。「只要有人願意買,它就值那個錢。」在緊張氛圍下,有些人會一時「腦充血」衝動買片、簽約,但一搭上回程飛機就覺得不太對勁,有些人甚至步出會場就後悔,但信用還是很重要,到最後只好吃下來。
「我們也有過這種經驗, 但我們會設上、下限,即使如此還是會一點點腦充血,至少風險還可以控制。」很多片子在買賣時連劇本都沒有, 或是有劇本,但售出後卻一改再改,連導演也換了,到最後拿出來的是另外一部電影,「看到成品就快要昏倒。」
日韓片在買賣時至少可看到部分內容,但美國片常是預售,風險很高,觀眾口味的改變也很難捉摸,也許現在大家還在看這部片,但明年就不愛了。張心望也聽說,有片商在好萊塢男星梅爾吉勃遜(Mel Gibson)最紅時買了他的片,但1年後他卻醜聞纏身,片商當時取得成本一定很高,卻也無法向賣片人要求退錢,「不可能在合約上註明這種事。」因此預買1、2年後才會上映的電影,風險自然較高。
若想降低買片風險,張心望建議可多讀劇本,至少能掌握劇情節奏,也因此他喜歡買盡快能上映的電影。
更新時間|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
延伸閱讀

支持鏡週刊

小心意大意義
小額贊助鏡週刊!

每月 $79 元全站看到飽
暢享無廣告閱讀體驗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

更多內容,歡迎 鏡週刊紙本雜誌鏡週刊數位訂閱了解內容授權資訊

月費、年費會員免費線上閱讀動態雜誌

線上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