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樓學賢在臉書宣告舉家遷居大陸,友人紛紛賀喜他去賺人民幣,不知道他為進大市場花了多少功夫,從投遞資料到親自拜訪,辛苦不在話下。
「台灣現在沒有古裝、沒有戰爭這種大戲,只有小規模或偶像劇,這邊資金多、題材多,可是人口是我們50倍,一定要非常努力才能有一席之地。」樓學賢拍過大片不少,去北京也沒占便宜,因為對岸各種年齡都有戲精,要搶機會除了實力敬業,重點是人必須在北京,才能隨時拜訪和試鏡。
「為了養大孩子,我打算至少積極拚個5年。」台灣影視製作量少,樓學賢為了養兩個小孩,他和老婆商量後只能放手一試。9月剛拍完劇集《西夏死書》,簽新公司後又接兩部連續劇和一部電影,其中一部題材要去東南亞拍攝,他表示最近大陸很多戲都赴東南亞、歐美拍攝,可惜很少來台灣。
的確,兩岸上面相忌如冰,底下百姓就苦哈哈,一位業者指出,大陸影視今年來台灣攝製的數量,比去年掉了3、4成,整體業績下滑、工作量少,都在咬牙苦撐,今年10大賣座國片也只有一部《紅衣小女孩2》破億。
其實年初賀歲片票房失利後,金主投資意願縮減,投資金額也砍半緊縮,業者嘆氣表示等不到政府改變,只好民間自己找路,去對岸找錢談合作等等,一位片商更哀嘆政府只會說說,說好的要取消點數戲院、全面票房透明化政策呢?
上週剛抽出10部大陸片配額,張震和趙又廷的《錦衣衛:修羅戰場》、《南極絕戀》等電影沒抽中,只好和台灣觀眾說拜拜,政府為何不對台灣影人參與的電影放寬認定標準?畢竟少了交流活絡,人才如何回流?
說起來好笑,打開電視各台充斥各種大陸劇、大陸實境秀節目,網路上更是應有盡有,趙又廷主演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也熱播過了,電影和電視兩種標準,究竟是想限制什麼?產業人才找路走,政府不幫忙開路,至少不要當路障。
其實台灣導演今年作品展現飽滿能量,程偉豪、蔡康永、魏德聖、黃朝亮、九把刀、黃信堯、楊雅喆等人都有風格化表現,但台灣市場小,大投資很難回本,現在台灣拍電影那一部不花納稅人的錢(輔導金)?電影不賣座、不回本令投資人卻步,國片拍的也多半是小成本題材。
OTT盛行後看多了高水準作品,觀眾眼光變高了,小成本作品更難吸引觀眾進戲院,然後想拍大型片的人才,又去了對岸,陷入難以回流的循環裡。
面對外面世界的電影愈拍愈大,網路電視的無限可能與無孔不入,我們還能不能只以小確幸安慰自己?小確幸究竟是一條幸福路,還是幸福路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