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本刊記者造訪台東池上牧野渡假村,遠從台北木柵動物園來的嬌客住在園區的北方,3公頃的土地被隔成8區,分別讓7種珍稀動物居住,園區地廣人稀,每個角落都能發現這些貴客蹤影。
木柵現存牧野園區動物數量
- 弓角羚羊5隻
- 伊蘭羚羊7隻
- 侏儒河馬3隻
- 鴯鶓9隻
- 查普曼斑馬1隻
- 斑哥條紋羚羊2隻
- 蒙古野馬3匹
實際走到珍稀動物的園舍,伊蘭羚羊在草地中漫步,優雅神態和深邃眼神宛如電影《動物方城市》中的「志羚姐姐」,侏儒河馬一家三口在池塘裡泡水,弓角羚羊則不斷奔跑互撞,羊角撞擊的聲音在安靜的牧場中特別明顯。
被譽為「地球活化石」之一的3匹蒙古野馬,也在池上安居,還建立起階級分明的小社會,每當有人遞上胡蘿蔔,地位最低的蒙古野馬稍稍靠前就會被其他2匹重踢,展現動物在野外的天性,讓人彷彿置身中亞大草原,卻難以想像該牧場動物死亡率竟比木柵本園高出五倍。
高死亡率 背負墳場罵名
牧野渡假村裡的珍稀動物由來,必須回溯到2003年6月,木柵動物園當時打著「物種保育計畫」的大旗,與台糖合作在牧野成立第二園區,將7隻伊蘭羚羊、5隻斑哥條紋羚羊、8隻弓角羚羊、7匹蒙古野馬、2隻駱馬、2隻駱駝、10隻鴯鶓等9種共50隻珍稀動物移往台東。
但送到台東3個月,就有7隻動物因衝撞護欄、誤食毒物死亡,之後又連續折損十多隻,還有剛滿周歲的小斑馬被踹到頭部導致死亡,高死亡率讓牧野背負「墳場」罵名,被外界認為是「最會死動物的牧場」。
本刊日前又接獲投訴,指動物折損的情況並未改善,從2011年至今年9月,除一隻侏儒河馬以29歲高齡「壽終正寢」外,另有18隻動物死於池上,難產、細菌感染、麻醉緊迫、寄生蟲都是死因,這幾年的死亡率約10%到12%,是號稱死亡率僅2%的木柵本園5倍以上。
牧野喊冤 近親繁殖惡果
牧野園方對墳場說法則是大力喊冤,指牧野的生活空間是木柵本園的10倍,這些草原動物在池上能脫離監獄般的籠舍,且當地參觀的客人少,動物們受到的干擾也少,園方更提供最接近大自然的環境讓牠們生活。
「侏儒河馬在木柵快10年都沒生,來這隔年就生小孩了。」駐園獸醫陳國祥表示,他每天都會照料這些貴客,動物剛來時難免水土不服,恢復野性也需要時間,逐漸適應後心情就比過去更為舒暢,才能在這裡傳宗接代。
陳國祥說,他曾親自為小河馬「春園」接生,斑馬、斑哥羚羊、弓角羚羊、伊蘭羚羊也紛紛傳出喜訊,去年還將春園和第3代「東生」伊蘭羚羊「池雄」「池北」借殖壽山動物園。
既然細心看顧,為何死亡率仍高得嚇人?園方解釋,被送來的動物多半非明星動物,有些是近親繁殖的結果,基因天生就有缺陷,如蒙古野馬的毛色出現正常馬不會有的白色,伊蘭羚羊的體格也一代比一代更小,這些都是近親繁殖的象徵。
園方也說,還有部分動物被送來時就年事已高,對於這些「待退同仁」,牧野只能盡力照料,扮演安養院的角色,讓動物們在此安享天年。
專家痛批 節育控管不佳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2003年,木柵動物園以物種保育計畫這個冠冕堂皇的理由,將明明是園內缺乏嚴謹繁殖計畫,導致動物過度繁殖,無處安置的事實,包裝成要讓動物們有更好的生活,但真相就是因為近親繁殖加上空間飽和,這50隻「無處可去」的動物才移往台東,也導致大量動物傷亡。
陳玉敏更表示,動物園明知近親繁殖會導致生物體弱,甚至可能會造成畸形,但多數動物園仍未做好繁殖計畫及節育工作,不斷引進不適合人工豢養的珍稀物種,動物猶如人類的大玩偶被繁殖出生,等熱潮消退,再以「保種、保育」等理由將動物換來換去。
本刊記者實地到訪木柵動物園,發現當地園區和牧野渡假村相比,明顯狹小侷促,連蘇斯卡象龜在交配的場面都公諸於眾,還曾傳出灰狼因被長期監禁而不斷轉圈,明顯有精神疾病,不斷發出的悠長狼嚎更是令人心疼。
「園區的空間再怎麼樣都不能跟野外相比。」非洲區區長高雋解釋,國際上對動物園空間有明確規定,園方給每種動物的空間都在標準之上,只是「高多少的差別而已」。木柵動物園也表示,園方正不斷改善園內環境,如河馬區過去被戲稱為「豬血湯」,今年就斥資一億元建造新的館區,為河馬們量身打造新家。
高雋也說,園方對每種動物的數量都有管控,但為維護動物最低福祉和年齡層分配,多半不會進行永久結紮手術,而是採用分開飼養、隔離等方式,如伊蘭羚羊這幾年喜訊頻繁,就已到了要節育的時刻。
呼籲修法 納管展示動物
教育、研究、保育、遊憩是動物園政策白皮書明訂的4大功能,在動物園中,動物的權益應該高於人類娛樂的需求,但園區內的動物卻明顯不快樂。
陳玉敏說,《動物保護法》目前針對展演動物的規範並不完善,這些掌管數以萬計動物生老病死的動物園及展用場所,至今仍是動保法的「化外之民」,呼籲立法院應盡速修法,將「展用動物」納管,更呼籲民眾思考看待動物園的態度以及意義,因為這都將影響這些被豢養在人工環境裡的動物,其生命延續的方式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