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媒體實驗室「城市科學計畫」主持人肯特‧拉森(Kent Larson) 在專訪中告訴我們,1880年代之前,每個城市規模大約一平方公里,這些社區小巧而緊密,可以滿足居民衣食住行所有需要。但汽車和電車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
到了1950年代,人類設計城市,考量的多半是汽車的需求,而非人類的需求。結果,城市空間越來越擁擠,但人們經驗的多樣性卻越來越低,寬敞的道路和停車場,也都是為了車子而設計。
他進一步解釋,「 如今,人們居住、工作和遊樂不再環繞社區,城市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區塊,例如整塊區域全是住宅,或全是商業區、工業區。當然,人們每天在這些區域間移動,到某個程度還行得通,但如今城市越來越巨大,人口多到就算興建再多道路網絡,也無法支應人們每天移動這麼長的距離。 」
拉森說,城市科學團隊同時參考兩個方向:「回顧我們已經喪失的那些,運作良好、人際接觸完善的社區,然後,我們也想望未來,想想科技能帶給我們的所有好東西,可以讓城市更宜居,也能帶動創新。」
「事實上,我們無法設計一個城市,但可以很有效率地設計一個個社區,然後再合組成一個高功能的城市。因此,我們聚焦於一個個社區,比如說中國、沙烏地阿拉伯或印度想改造城市,或擴展城市,你可以一次一次加入一個社區,讓這些社區運作良好,所有人生活中進行的所有活動,都在自己的社區內。」
也就是說,無論是住宅、辦公大樓、零售店和學校、公園都在適當的距離內。「創造這些宜人居住的社區不是新的想法,而是舊的,回復到舊時的概念,加入新的移動方式。 」
拉森說,一個完美設計的城市是擁有一連串的社區,每個社區的中心是地鐵站,無人電動自行車PEV 可以載人從一個地鐵站到另一個地鐵站。
把自用車趕出城市
拉森說,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如何把自用汽車趕出城市,改採各式共享交通工具或乾脆走路,這是改造城市的重要起步。事實上 ,歐洲多個城市已開始推動無車化。
拉森說,都市最迫切的兩大課題,一個是移動,另一個課題則是提供大家負擔得起的住房,對此,拉森也有了解答:變形屋。
有如變形金剛的屋子,可隨著屋主的需求變身為工作室、臥室 、起居室、飯廳,甚至舞蹈空間。
「 這些公寓使用建築上的機器牆壁,可以毫不費力地把空間從起居改為臥室、工作室,或用來招待客人,所需空間不大 ,但提供的功能有如更大的空間,因此大家比較負擔得起,而且住在裡面也很好玩。」
改變世界
建築系出身,曾在紐約市執業15年的拉森,有著MIT人致力於改變世界的DNA,他說自己很喜歡建築,但那只能解決客戶帶來的問題,在媒體實驗室工作,則有更多的機會對人類的生活帶來正向的衝擊,改變全世界。
身為計畫主持人,拉森和他口中優秀無比的團隊一起腦力激盪,結合最新科技,提出創意的解決方案。
而有了提議之後,還必須端出決策,落實讓城市更宜居的措施。「如果你是都市的決策者,例如市長,你會想知道,這些新做法會對我的城市造成什麼影響?如何能改善情況?」
同時,市民的參與也很關鍵,很多決策要實施,必須由市民達成共識。「可能有環保人士希望整個城市全改建為公園,或開發商希望全部蓋100層樓的摩天大樓,又或者有關心能源能永續利用的人...換句話說,大家在意的層面都不同,必須達成某種共識才行,」拉森說。